-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朗石油往事
“石油是伊朗的黄金,也是伊朗的祸根。”这是100多年来几代伊朗人对伊朗石油工业历史的总结。
19世纪末的伊朗已经是积贫积弱,当时统治伊朗的恺加王朝也已奄奄一息。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肆无忌惮地在这块土地上瓜分。1901年,英国冒险家达西断定伊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从伊朗政府手中获得除北部5省以外伊朗全境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经营权,期限为60年。1905年,英国政府直接插手帮助达西组建石油公司,三年后,在伊朗南部的马斯吉德•苏莱曼地区成功开采出石油。这是伊朗,也是中东的第一口油井。不久,英国人在阿巴丹建造伊朗第一个炼油厂,修建输油管线、储运和码头等一系列石油设施,并于1913年从伊朗输出石油。此后,英国政府收购了英波石油公司51%的股份,成为英伊公司最大的股东,垄断了伊朗的石油开采和经营业务。
伊朗自己从丰富的石油资源中所得无几,却同时要为大英帝国的战争受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伊朗是中立国,伊朗境内从苏莱曼至阿巴丹的输油管线仍遭德军轰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伊朗因为石油遭受战祸。
直到1933年,伊朗礼萨国王政府才迫使英伊石油公司将伊朗政府的石油分红比例由16%提高到20%,并保证每年付给伊朗政府的款项不少于75万英镑;伊朗收回原租让面积的3/4。英国人在伊朗打出第一口油井25年之后,伊朗人才初次分享到一点财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为了打通通向苏联的通道,苏联和英国同时出兵占领了伊朗,并废黜了礼萨国王。直至战争结束,伊朗始终是盟国与苏联之间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阿巴丹炼油厂为同盟国的飞机提供了可靠的油料保障,美国军事力量借口保护运输通道进驻伊朗。英、美各大石油公司都企图乘机争夺伊朗石油这块“肥肉”,相继派代表前去与伊朗政府谈判,希望获得石油开采权。苏联也提出开采伊朗北部石油的要求。
二战结束后,随着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伊朗也爆发了石油国有化运动。1949年,伊朗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穆罕默德•摩萨台在议会中提出“石油国有化法案”,得到伊朗各界的广泛支持。1951年3月,议会通过该项法案,宣布对石油资源实行国有化,取消外国公司在伊朗石油领域的特许权。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并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帮助巴列维国王巩固了王权,并取代了英、苏在伊朗的霸主地位。自此,美国控制伊朗长达26年,掠夺伊朗的石油资源,在伊朗建立军事基地,帮助巴列维国王残酷镇压摩萨台为首的民族阵线及其他支持石油国有化运动的爱国志士和宗教势力,在伊朗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伊朗人民反美、仇美的情绪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国际油价的暴涨,伊朗的石油收入从1964年的5.5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230亿美元。1962-1970年,伊朗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8%,1973-197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9%。在巨额石油收入的推动下,伊朗迅速从农业经济国变成石油经济国。这大大刺激了巴列维国王重温昔日波斯帝国荣耀的雄心。经济现代化步伐过快,形成王室和少数利益集团无度聚敛财富,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社会贫富悬殊加上东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生活激烈冲突和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从而引发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
我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伊朗的暴富。1971年,伊朗国王巴列维曾耗资一亿美元举办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庆典活动,令世界瞠目。1974年,伊朗又耗资一亿美元举办亚运会,创亚运会历史记录。1979年,笔者又亲历了震动世界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当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在伊朗民众强大的反对浪潮下被迫出走他国,以及2月1日流亡在巴黎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时,首都德黑兰居民万人空巷,载歌载舞欢庆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1991年,我出任驻伊朗大使。当时中伊的政治关系十分友好,但经贸关系却严重滞后,双边贸易额仅有一、二亿美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首次遭遇能源短缺。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纯进口国。伊朗愿以原油代替现汇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这本是两国经济互补双赢的最佳出路。但是,一个技术问题却成了中国进口伊朗原油的障碍。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炼油厂只能炼制中国自产的低硫油,伊朗的原油属高硫油,中国当时无法消化。我在伊朗任职的最后两年几乎全部精力投入折冲于两国的石油公司之间,但直至1995年我离任,双边贸易额未超过4亿美元。这是我任驻伊朗大使期间的一大遗憾。
1997年之后,中国带脱硫装置的炼油厂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伊朗的原油滚滚流入中国市场。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猛增。2001年伊朗曾超过阿曼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如今,伊朗每年向中国出口原油27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三大能源供应国。
近年中国的三大石油巨头都与伊朗方面就石油天然气开发进行了初步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