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批评论文.doc
后现代语境下的视觉文化批评论文
.freelTV,使诗歌以图配文的形式出现,将文学名著翻拍成走样的电影,使历史事实以“戏说”的方式出现于荧屏,甚至使革命影片(如《闪闪的红星》)以“恶搞”的形式出现在网络视频中。所有这些都强调视觉冲击力而削弱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影像的无孔不入造成了现代人审美感知的麻痹,甚至对视觉文化的轮番轰炸产生厌恶感。一方面是视觉符号对观众的视觉进行轰炸和冲击,另一方面则是观众对视觉快感的要求不断攀升。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就得想方设法地加强视觉产品的冲击力和刺激度,这就必然导致色情、哗众取宠以至戏仿、恶搞等表现手法频频出现,进而使大众审美陷入浅薄化、庸俗化。
2.视觉的虚拟
米尔佐夫曾说:“今天的电影或照片中的形象不再指向现实世界,因为众所周知,它可能是由电脑在不被人觉察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结果,实时战胜了真实的空间,虚拟性支配着真实性并颠覆了真实性的概念。”鲍德里亚指出影像与真实之间关系的四个阶段:一是影像是基本现实的反映;二是影像遮掩且扭曲了基本现实;三是影像遮掩了基本现实的缺席(absence);四是影像与任何现实都毫无关系,影像只是自身的纯粹“仿像”。在第一个阶段,影像是良善的表象,再现属于神圣的秩序;在第二个阶段,影像是邪恶的表现,再现属于恶意的秩序;在第三个阶段,影像玩弄着身为表象的状况,再现属于魔术的秩序;在第四个阶段,再现不再是表象的秩序,而是属于仿像的秩序,是虚拟化的现实。以前,媒体被认为是镜子,反映或描写现实,而现在媒体正在构建一个(超)现实,一个新的媒体现实——“比真实还真实”的“现实”——超真实,最终导致现实消失。 视觉形象的虚拟化使人丧失了真实感。对于仿像来说,现实根本就不存在。电视剧可以虚拟一个故事,电影可以塑造一种景观,广告可以拼贴一个非现实的天堂美景,杂志可以营造一个美轮美奂的家居世界。在电子时代,传媒“过多地生产了威胁我们真实地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与信息。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像世界的出现,符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了。“仿像”的极度真实取代了日常现实,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是媒体与媒体之间不断参照、拆解、重构、排列、组合、复制、转录、拼接而成的“超真实”的、“模拟”组合的、数码复制的世界。这种“仿像”除了自身之外,与任何“现实”无关,也不再根源于任何“现实”。肥皂剧的受众把电视剧中的豪华场景当现实,电子游戏的玩家在虚拟的竞技中体验快感。在电影大片《哈利·波特》、《魔戒》、《十面埋伏》、《无极》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离奇、虚幻的故事,完全架空的题材让观众体验了游戏的感觉。人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任何影像都成为可能,“恶搞”文化的流行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在这样一个“仿像社会”里,任何试图生产意义和反映真实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这里,“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层不假思索的戏仿的色彩,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仿像,就像一场无法定夺的游戏,给人以特殊的审美快感:解读的快感和游戏规则带来的快感”。因此,由大众媒介操纵的超真实以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控制着这个世界。
3.视觉的狂欢
在视觉文化时代,影视等电子媒体以各种方式刺激着人们的视觉,从而使得人们不再可能以静观、冥想的方式来体验视觉文化文本。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观众们如此紧紧地跟踪着变换迅速的电视图像,以至于难以把那些形象的所指,连结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叙述,他(或她)仅仅陶醉于那些由众多画面跌进闪现的屏幕图像所造成的紧张与感官刺激。”影像的平面化取代了深度,表层的视觉刺激正在取代另一种深层的智力游戏。这种艺术是通俗的(为大众欣赏而设计的)、短命的(稍现即逝的)、消费性的(易被忘却)、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用麦克唐纳的话来说就是:“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影像以一种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来诉求观众,关注的是意义的表层化和简化效果,意义已经不复存在。
经典意义上的严肃题材,甚至崇高、英雄、历史、悲剧这样的命题都在影视的消解之列,成为纯粹的视听材料和娱乐消费对象。于是,人们心目中的学习楷模雷锋,在网上被贴上“姐弟恋”的标签,以“雷锋的初恋女友”出炉;英勇抗日的铁道游击队员摇身一变为脏话满口的参赛选手;小英雄潘冬子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其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母亲则将主持人李咏视为梦中情人,一心想参加“非常6+1”节目;《水浒传》是讲述“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偷吃了“伟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变成了“文革”中的造反派……美国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这是一个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