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 褶皱
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层 古隆起带上有长期发育的圈闭构造,并且又具备储油物性的有利相带,是油气高产富集的场所 古隆起的鞍部,因水流阻力小,砂岩呈舌状突起而顶部变薄,越过古隆起的顶部,于背水的一侧下倾尖灭,在其它因素配合下形成岩性油藏 有利于形成构造、岩性及地层等多种类型的油藏 *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1)压扁作用: 岩层在侧向顺层挤压力的作用下, 会引起平行主压应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的伸长。 1.应变椭球的长轴逐渐趋向与轴面平行。 2.?翼部趋薄,转折端趋厚,向相似褶皱和顶厚褶皱转化。 3. 翼部的脆形薄岩层拉伸成香肠、透镜状;韧性岩层形成轴面劈理;两者互层,韧性岩层产生劈理,强硬岩层出现“无根钩状褶皱”。 4. 夹在厚层韧性岩层(非能干岩层)之间的薄强硬岩层(能干岩层)可以形成层间褶皱。 *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1) 层理的作用: 沿层间容易发生滑动,有利于褶皱的形成。 2) 岩层厚度的影响: 岩层厚度越薄,形成褶皱的波长越小,曲率越大,褶皱越紧闭。 主波长理论:纵弯褶皱的初始主波长受地层中的主导层(强岩层)的厚度和相对粘度的控制。 3)岩层力学性质的影响: 1)强弱岩层组合地层的褶皱,强岩层通常呈等厚、较平缓开阔,转折端常见扇状楔形张节理; 2)弱岩层常为顶厚、较紧闭,转折端见反扇形劈理。 3)强岩层对整套地层的褶皱起控制作用。 4)岩层埋藏深度及应变速率对褶皱形成的影响: 1)较大的埋藏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致使岩石韧性增大,故有利于褶皱的形成。 2)反之,岩石趋向于形成断裂。 5)基底构造对盖层褶皱的影响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的几何形态和描述 褶皱的类型和组合型式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第四章 褶皱 1:20万咸丰幅地质图 *褶皱的叠加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叠加褶皱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皱变形叠加而成,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叠加的结果,甚至是同一期递进变形过程中由于增量应变方位和性质改变而成的。 ※叠加褶皱反映了多期变形的结果 1)类型1:穹盆相间构造——垂直轴叠加 由两期皆为直立水平褶皱,两期褶皱轴呈大角度相交或直交的横跨叠加形成。通常称正交者为“横跨褶皱”,斜交者为“斜跨褶皱”。 叠加后,早期褶皱的轴面一般受变形的影响不大,而枢纽被再褶皱呈有规律地波状起伏。常见的形态是一系列穹盆相间的构造。 两期背形叠加处形成穹隆构造;两期向形叠加处形成构造盆地;当晚期背形横过早期向形时,背形枢纽发生倾伏,而向形枢纽发生扬起,形成鞍状构造。连接一系列穹隆的高点,就可以大体上看出两期褶皱的方向和规模。 2)类型2: 由早期紧闭至等斜的斜歪或平卧褶皱与晚期直立水平褶皱,在两期褶皱轴以大角度相交或直立的情况下横跨叠加形成。晚期褶皱作用登加时,早期褶皱的轴面与两翼一起再褶皱,其枢纽也被再褶皱而波状起伏,从而在水平的切面上形成复杂的蘑姑形、新月形等图形。 蘑菇形构造 新月形构造 3)类型3:——共轴叠加 由早期等斜至平卧褶皱与晚期直立水平褶皱,在两期褶皱轴或枢纽近于平行叠加情况下形成的,通常称为共轴叠加褶皱。这时,早期褶皱的轴面和两翼共同被再褶皱,尤其在正交剖面上最为清楚,可出现双重转折或钩状闭合等形态。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的几何形态和描述 褶皱的类型和组合型式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第四章 褶皱 褶皱的成因 褶皱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运动方式: 1)流动:物质的连续滑移; 2)滑动:物质沿许多一定间隔的不连续面的滑移。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1)纵弯褶轴作用: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 中和面 拉伸 压缩 变薄 变厚 纵弯曲的应变状态 韧性层的变形 脆性层的断裂变形 上部断裂下部褶皱 单层纵弯曲的应变状态及内部小构造 (1)弯滑作用: 指一系列岩层在侧向挤压作用中通过层间滑动而发生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 ① 整个褶皱无统一的中和面,而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且厚度保持不变,成等厚褶皱。 ②外侧岩层相对于内侧岩层向转折端滑动,在翼部可形成同心状节理和旋转节理,转折端形成虚脱空间。在层面上留下近于垂直枢纽的擦痕。 ③可在层间韧性层中形成不对称拖曳小褶皱,其轴面与层面之间的锐夹角方向指向相邻层的滑动方向。 (2)弯流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时, 岩层间不仅发生层间滑动, 而且某些岩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 上下岩层面对褶皱层内物质的流动起着控制作用。 ① 转折端加厚,两翼减薄,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AutoCAD2022基础教程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沪科】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docx VIP
- 【沪科物理八年级】3.2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docx VIP
- 导轨单杆切割磁感线+电容(解析版)--2024高考物理疑难题.pdf
-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发展报告大一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板范文1500字.pdf VIP
- 中班语言《耳朵上的绿星星》课件.pptx
- 水力学典型复习题及答案详解.docx
- TBT454.1-2021 铁路通信信号词汇 第1部分:铁路信号词汇.pdf
- Dirty Rotten Scoundrels《骗徒臭事多(1988)》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docx VIP
- 舒平木门加工中心培训.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