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单元导学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年级上册第单元导学案

上饶县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执笔: 审核 : 审批: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姓名: 班级: 小组: 课题:5、古诗两首 课型 :综合课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2、我要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知识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学法指导】 1、通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入景入情,体会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 ),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合作探究】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教师复备栏或 学生笔记栏 教学流程:     【整理学案】 (把你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达标测评】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

文档评论(0)

dmdt5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