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提炼与艺术表现的一个范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典型提炼与艺术表现的一个范例.doc

典型提炼与艺术表现的一个范例 ——读鲁迅小说《故乡》 丁尔纲 () 主题和情节的提炼,大体上以四个方面的生活积累为基础。其一、鲁迅青少年时代和农家子弟的交往,以及后来多次返乡过程中对农民生活及其变化的观察体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对章运水及其一家的深入了解。其二、1919年卖掉绍兴老屋购北京八道弯宅;之后由京返乡在故乡的见闻。其三、由此上溯,二十多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直接经历深入观察和研究所得。就事件说,则是:甲午战争、康梁变法、八国联军、义和团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一直到五四运动。就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及其在农村的发展情势说则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其反动触角深入城乡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榨取,于是造成了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皖、直、奉等各系军阀的连年混战;这一切酿成的横征暴敛比,田税增7倍)(1924年和1905年相比,佃农由57.4%激增至77.6%;自耕农由26%降至8.3%)五四运动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农民抗租抗暴斗争达68次,其中的40次参加人数达33万7千多人) 这深厚的思想与生活的积累,给《故乡》主题思想的提炼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因此,《故乡》的主题思想就提炼得相当深邃。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揭露社会黑暗——三个敌人的残酷压榨及随之而来的农村日趋破产,农民苦难日益加深;第二、指出社会根源——兵()()()() 主题思想的这几方面的内容,既是上述几方面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客观反映,也是鲁迅在其深刻思想指导下所作的精湛的提炼。“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鲁迅在三十年代谆谆告诫青年作家的这条原则,早在此前十多年他自己就已身体履行并卓有建树了。 () 《故乡》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大都确有实据,多来自作者的所闻所见和亲身经历。但这一切都经过作者别具匠心地作了艺术提炼和虚构,所以,闰土的模特儿虽是章运水,但又概括了许许多多的章运水;“我”虽体现了鲁迅本人的某些思想、气质,而又并非鲁迅。典型环境描写亦复如此,它也是广阔的社会现实的艺术概括。 查《鲁迅日记》可以知道,1919年9月起,鲁迅卖掉绍兴老屋添上钱买妥北京八道弯宅。11月修缮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11月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京动身,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约住二十天后,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京,“下午俱到家。”往返约二十九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发展线索,就是从这一过程提炼出来,并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编排结构而成的。回故乡一段稍写景色;在故乡一段简记人物;离故乡则略抒情怀;小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就借助这精炼简单的故事情节,得到精心的描绘。 为了充分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日趋破产,小说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虚构。《故乡》中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里有虚构。因为鲁迅从1890年离家,到1919年回家“奉母”赴京,这“二十余年”他共回家五次。1910年9月到1911年1月他一直住在家中,并度过辛亥革命前后那风雷激荡的岁月。《故乡》说“别了二十余年”,是有意把离别故乡的时间拉长,“久别易见故土殊”,二十年后旧地重游,留下自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遗迹,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就体现得特别鲜明。聪慧机敏的少年闰土变成麻木的中年闰土,年轻风流而可怜的“豆腐西施”变成倚老卖老泼赖恣睢的“圆规”。典型人物的性格发展有深厚的生活依据,并在对比中得到鲜明的体现,这一切就使社会环境的描写更典型化了。 《鲁迅日记》中载:1919年12月4日是“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小说却写作“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这是为了加重描写悲凉的气氛:“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从自然景物说晚上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景色,清晨是旭日东升,万象更新的景色,尽管日落西山的景色和寒风、断茎较为搭配,但旭日东升的向上气概更能衬托出寒风、断茎的破败景色与寂寥凄凉气氛,时间的改变形成了尖锐对比。 鲁迅卖了故居,本是在北京买了新屋的,小说却改“买”为“租”。一字之改,关系到“我”的经济地位。这说明:“我”的家庭尽管原是官宦人家,现在却破败凋零。为什么一个“聚族而居”的乡绅人家也会破产?这就使人不能不追究其社会原因。这和以寂寥凄凉气氛说明“老屋易主”的原因一样,都有力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社会日趋衰败,及其和帝国主义入侵,兵、匪、官、绅的横行之间的关系。这就使环境描写更具典型性,对主题思想的揭示也就更加深化了。 鲁迅也运用艺术虚构加深了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借以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