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为啥不“亲近人”解读对科学家三大误区3000.docVIP

科学为啥不“亲近人”解读对科学家三大误区3000.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为啥不“亲近人” 解读对科学家三大误区 ○胡其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工作、教育、生活与娱乐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不少百姓却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很遥远。据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张正严老师对重庆市近9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62.3%的学生认为,自己周围没有任何人可以被称为“科学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很大。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距离呢?原因之一,是百姓对科学家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科学家也没有做好关于自身形象的科学传播工作。 误区一:“科学家”不是凡人 首先,“科学家”这个词在中文里的定义,就易于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拉开距离。 英语中,scientist的意思其实就是科研工作者,scientist头上并没有笼罩任何光圈。英语中可以说,“I was a scientist as undergraduate”。照字面翻译过来是:“当时我是正在读大学本科的科学家”。这在中国人听起来是荒唐的。大学还没毕业怎敢自称科学家?在中国文字中,冠以“家”的词多为美称(除“野心家”、“阴谋家”等个别例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家”的定义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一定成就的人”。英语scientist定义中并无“有一定成就”这一限制。这样,单单“科学家”的定义这一因素,就在中国公众中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使得科学家在中国易于获得较好的形象,但是,却使人敬而远之,因为他们成就卓著,不是凡人。 误区二:“科学”=“正确”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迄今在改变人类世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一些人将科学与“正确”划上了等号。科学家是追求真理的,但并不等于说科学家是不犯错误的,科学是不犯错误的。 英国诗人蒲伯说过,To err is human。一般将这句话翻译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它字面上的意义是“犯错误是人之常情”,或者说,犯错误是人之为人的典型表现。 既然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人,犯错误又是人性的特征,那就意味着,科学家也一样会犯错误,若将科学研究事业拟人化,则“他”同样会犯错误。 例如,伽利略曾经认为潮汐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尽管他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却想不到月亮与潮汐有什么关联,因为那时还没有引力的概念。我们现在知道,伽利略对潮汐的认识是错了。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解释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您瞧,伽利略这样的大科学家也会犯错误的。 我们再看科学“这个人”会犯什么错误。滴滴涕(DDT)首次合成出来是1874年,1939年人们发现其杀虫活性,1940年瑞士嘉基公司的缪勒将其开发为产品,并因此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那个时候,“DDT是为人类造福的好产品”似乎是毫无疑义的真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大规模使用DDT的恶果。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后宣布限制和禁止使用DDT。也就是说,从DDT合成问世到人们对DDT的功过得出新的结论,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台湾地区于1973年停用DDT,中国大陆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DDT。我们现在知道,DDT的大规模使用对生态的破坏比较严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滴滴涕灭蚊效果好,对控制疟疾、维护人类健康还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总之,科学家个人也好,由无数科学家所推进的科学事业也好,都会出错。可是,很多人把“科学”等同于“正确”。只要把“科学”等同于“正确”,科学就不是人所开展的事业了,而成了神的事业了。再说了,谁说神不犯错误呢?《西游记》里面,无论是如来佛还是观音菩萨,犯了多少管教不严的错误。 由于把科学等同于“正确”,那么,科学家就变得很遥远了。他们是通过精密计算使飞船发射角度分毫不差的高人,而不是像老百姓这样动辄犯错的凡人。如果这样看待科学家,他们确实就遥不可及了。 误区三:科学很枯燥 第三,一些人认为科学很重要,但是很枯燥。那么,愿意搞科学的都必然是枯燥乏味的人。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布里安·格林(其中文译著有《宇宙的琴弦》)则不这么看,他说,“我把科学看成人类这个物种所能叙述的最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是我们探寻对宇宙和人类自身的认识的故事。如果利用故事的力量来表达这样的探寻,来讲述发现的故事,则我们都能对发现之旅有所感悟”。换句话说,科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叙事,也就是讲故事。而爱讲故事、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 可惜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科技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在科学普及与传播的过程中,讲故事(无论是关于科学家自身的真实故事还是隐喻意义上的科学发现故事)讲得太少,甚至完全缺失。这就使“科学很枯燥,科学家很乏味”这样的不当认识谬种流传下去。 其实,科学是乐趣的重要源泉,而追求发现之乐也是人的本性。可是,在我国,不少人是把科学与快乐对立起来的。老是宣传“寒窗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一些人觉得,从事科学就应该以为民造福为目标,若为

文档评论(0)

dyzv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