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wl
* 第七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一 新陈代谢总论 二 生物氧化 一 、新陈代谢总论 (一)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 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 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 生物小分子合成为 生物大分子 需要能量 释放能量 生物大分子分解为 生物小分子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新陈代谢的共同特点: 1. 由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 2. 诸多反应有严格的顺序,彼此协调。 3. 对内外环境高度适应,自动调节机制。 4. 新陈代谢反应严格细胞定位。 (二)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1. 活体内(in vivo)与活体外实验(in vitro) 2. 同位素示踪(H,C,N,P,S) 3. 代谢途径阻断 4. 突变体研究法 (三)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自由能:生物体在恒温恒压下用以作功的能量。在没有作功条件时,自由能转变为热能丧失。 ?G<0 自发反应(放能); ?G>0 不能自发反应(吸能); ?G=0 反应体系已处于平衡状态;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四) 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 高能化合物 磷酸化合物 非磷酸化合物 磷氧型 磷氮型 肌酸磷酸 硫酯键化合物 乙酰辅酶A 甲硫键化合物 烯醇磷酸化合物 酰基磷酸化合物 焦磷酸化合物 ATP 焦磷酸化合物 ATP 能量货币 磷酸酐键 磷脂键 ATP ADP 糖类分解 脂质分解 蛋白质分解 核苷酸分解 机械能(运动) 电能(生物电) 热能(体温维持) 光能(生物发光) UTP GTP CTP ATP dTTP dGTP dCTP dATP UTP GTP 合成多糖 合成蛋白质 合成RNA 合成DNA 磷氮型 肌酸磷酸 能量银行 硫酯键化合物 乙酰辅酶A 硫酯键水解产能并作为酰基载体 二、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呼吸作用) (一) 生物氧化的特点 1. 在体温、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 2. 能量逐步释放,部分存于ATP。 3. CO2的生成来源于有机酸脱羧(α脱羧、β脱羧)。 4. H2O的生成来源于代谢物脱氢与氧结合而成。 5. 分为线粒体氧化体系和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直接脱羧 CH3CCOOH O CH3CHO + CO2 丙酮酸脱羧酶 (α-脱羧) 氧化脱羧 :在脱羧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脱氢)。 HOOCCH2CHOHCOOH CH3CCOOH + CO2 NADP+ NADPH + H+ O 丙酮酸 乙醛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生物氧化作用和吸入的氧结合生成水。 生物体主要以脱氢酶、传递体及氧化酶组成生物氧化体系,以促进水的生成。 MH2 M 递氢体 递氢体H2 NAD+、NADP+、FMN、FAD、COQ 还原型 氧化型 Cyt递电子体 b, c1, c, aa3 2H+ 2e ? O2 O2- H2O 脱氢酶 氧化酶 (二)呼吸链组成(电子传递链)及电子传递顺序 根据接受氢的初受体不同,典型的呼吸链有两种:NADH(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呼吸链和FADH2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呼吸链。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是由一系列的递氢反应(hydrogen transfer reactions)和递电子反应(eletron transfer reactions)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所组成的连续反应体系,它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交给氧生成水,同时有ATP生成。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 MH2 NADH -0.32 FMN -0.30 CoQ +0.10 b +0.07 c1 +0.22 c +0.25 aa3 +0.29 O2 +0.816 FAD -0.18 鱼藤酮 安密妥 抑制剂: 抗霉素A 氰化物,CO, 叠氮化合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总是从低氧化还原电位向高的电位流动,氧化还原电位低意味着提供电子倾向大,易成为还原剂,处于电子传递链的前面。 萎锈灵 (三)氧化磷酸化作用 ——伴随着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 ADP + Pi + 能量 → ATP AMP + PPi + 能量 →ATP (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被氧化的底物上发生磷酸化作用。 X~ + ADP → ATP + X P (2)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系传递给氧形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 NADH→FMN→CoQ→b→c1→c→a→a3→O2 P P P 3ADP 3ATP P/O比值:在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中,在一定时间内每消耗一摩尔氧所需的无机磷酸的摩尔数。 NADH的P/O=2.5 FADH2的P/O=1.5 (3)氧化磷酸化假说 化学偶联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三阶魔方F2L公式研究及记忆方法.pdf
- 装表接电工考试(技师)习题库(第1部分).pdf VIP
- 幼儿园-健康-危险的食品(预防食物中毒)-课件(互动版).pptx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
- Q∕GDW 11316-2018 高压电缆线路试验规程.pdf
-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护理查房.pptx VIP
- 0723S03016-监察法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申静、李芹.docx VIP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分级目录2015版.docx VIP
- DB5328T 44-2025 珠芽黄魔芋栽培技术规程.docx VIP
- 2025年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