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画中人”故事及中西方艺术观
浅谈“画中人”故事及中西方艺术观 摘 要: 《聊斋志异“画中人”在志怪、象征性和整体结构上有类同性,但又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首先是“画中人”一善一恶;其次是“画中人”对人物的影响一是恢复原来的状态,一是以人物毁灭为结局;最后是《道连
关键词: 画中人 画壁道连 象征性 艺术观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模式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人入异域幻境,而异域幻境被“形式化”,“多数情况是用作故事的结构框架,任意装入现实”[1]。而《画壁》篇较为特殊,异域幻境并不是一个框架,蒲松龄曲终奏雅,提出“幻由人生”,把异域幻境本身作为写作的内容和目的。一直以来,很少有人关注这篇作品。作品中的“画中人”,让我们非常自然地联想到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道连
一、“画中人”型故事和“画中人”母题
“画中人”,是在《画壁》和《道连意象。“画中人”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饕丫谩?[2]我们通过对于中国“画中人”故事的联系与比较,可以总结出它的基本情节:
见画――画中人是美女――与画中人相爱(入画)――受到阻碍――出画――画的变化
在“画中人”型故事中,“画中人”母题是作为整个“母题链”的核心推动情节发展的
再同《道连“画中人”型故事。但是两个作品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画中人”这一母题。“母题是故事中最小的叙述单元,可以是一个角色、一个时间或一种特殊背景,类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类型是由若干个母题按相对固定的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母题序列或母题链。”[3]“画中人”是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也是整个作品的线索。《画壁》中的散花仙女,以古人的说法――“千幻并作,皆人心自动”,是朱孝廉追求爱情或者说爱欲的一种象征。《道连“画中人”,则象征着真实的道连
二、《聊斋志异“画中人”的类同性
(一)“画中人”母题要素的类同性
我们所说的“画中人”母题,包含着两个要素:画像与志怪
《画壁》和《道连“志怪”小说,画像中带有神秘的成分。《画壁》中的书生朱孝廉在观画的过程中进入画境,这是书生自己的幻想,但是作者却把它坐实了。首先是友人在兰若中找他不到,在老僧的指引下发现他已经进入画中。其次是画中女子本来是少女装束,朱孝廉回到现实后,女子“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同样,《道连中霍尔华德用画作记录了道连恶念升起的一瞬,以致道连观画后发现了自己的美,一语成谶,即使岁月和堕落也不会使他的美貌有任何改变,而画作却逐渐变得丑陋可怕。道连因内心的痛苦不得不以刀刺画,最终死去的却是变得丑陋的自己,而画像却恢复了美丽的样子。二者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画中人变化”这一情节,来展现神秘的气氛,同时又把人物与现实联系起来
(二)“画中人”隐喻的类同性
显然,两个文本中的“画中人”都有对“欲望”的隐喻
在宗教画中,散花天女是检验结习(烦恼)的执法者,“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4]可是在《画壁》中,她是书生“人心自动”的幻化。在这段艳遇中,天女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暗牵其裾”,以花“遥遥作招状”(这里的花朵也暗喻检验世俗之心的花朵,作者写得何其巧妙),出现危险时还尽力保护朱孝廉。这是一个理想的世俗女性形象。但在佛教看来,追求爱情,对女性美的欣羡,都是一种欲望
《道连“画中人”是道连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外化。这是从道德层面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如果我们从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观点出发,道连只不过是实践了一种艺术人生,张扬了他对于美的崇拜。比如他抛弃西碧儿,发现了美,完全解放了自己,当然也包括人性中的负面因素。而这都通过画像之变显现出来的
(三)“画中人”――作家审美理想与道德判断的冲突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艺术品,这本身就包含着一个非常有意味的结构。“画中人”的类同性不仅仅停留在内容上,而是立体的,如表1所示
表 1
这是一个嵌套的结构,作品内部有作者和画作,作品的外部有小说的作者与文本本身
王尔德说:“艺术这面镜子反映的是照镜者,而不是生活。”[5]王尔德的作品表现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业已被充分论述过。一方面,王尔德强调艺术无所谓道德,他让人物像一个艺术品一样生活着,大量地描写道连追求美的行为――恋爱、收集珠宝、加入罗马天主教会……而另一人物亨利勋爵则肆意挥洒语言,宣扬“新享乐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让道连内心挣扎,最终无法忍受画像的丑陋,以刀刺画,在道德与艺术的冲突中毁灭
这种矛盾是王尔德这个“照镜者”的自相矛盾。研究者陈瑞红认为,“……强烈的个性是由罪恶造成的。王尔德认为,罪恶作为进步的本质要素,增加了人类的经验,增添了世界的色彩。然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