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摘要]安徽博物院珍藏一套珍贵的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系用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石琢成,质润品优,规整厚重,盒盖精致,保存良好,弥足珍贵。砚石附有翁方纲题刻铭文,翁方纲的题刻意味深刻,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融合,让这套砚真正成为既具有观赏性又具备实用性的珍贵的艺术品
[关键词]清代 翁方纲 端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文书工具,还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同时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有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可见砚在文房四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砚台从最初的研墨工具到成为文房四宝的发展过程中,早已不是单纯的工具,更成为了集实用与赏玩为一体的收藏品,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历代文人对砚的溢美之词俯拾即是,句句透露出对砚的盛赞。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河里,砚台在清代制砚工艺达到了鼎盛。清代的砚材丰富多彩,工艺更侧重于雕工,交错应用多种雕工手法,图案多种多样,形制因材施艺,因石构思。砚台的材料品类繁多,在众砚中,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是谓佳品,并称为四大优质名砚。其中端砚“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元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暖嫩而不滑”,因此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为世人所重,众多文人争相收藏
安徽博物院珍藏了一套珍贵的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这套端砚质润品优,规整厚重,盒盖精致,保存良好,弥足珍贵
这套端砚共有两件,均长11厘米,宽4厘米,厚1.7厘米。两件砚均分为盒身、盒盖和石砚三部分(见图1),通体呈圭形。圭是古代玉制礼器,东汉许慎《说文》一书有关圭的定义是“剡上为圭”。“剡”有削、锐利和锋之意,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即为圭。以古玉器的形状作为砚的形制在砚中比较常见。该套石砚呈深紫色,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砚面为一圭形砚堂,上方砚池为六边形,两角及上部皆尖,砚池及砚堂皆起窄边,砚额饰三个圆点,并以直线相连(见图2、图3)。砚背中心为圭形,略凹,内刻铭文。全砚仅由点、线与面构成,线条简约流畅。这套端砚因石构图,因型造势,简洁朴实,造型大气,纹饰简单不繁复,气质古朴而雅致,平易而隽永,每一处细节透露着理性和清淡之美。木质盒,盒亦呈圭形,盒盖上部中心镶有一枚玉饰。玉饰呈桃形,镂雕蝠、鹿首尾相连,周边饰云蝠纹,表达福禄相连、福寿绵绵的美好寓意。这套砚的石砚和盒上分别阴刻铭文款识。第一件石砚底部诗曰:“有弋善心写经闭关,诸口香中忍界之天,挹澡瓶水齐灌福田,放白毫光在指节间。”紧接署款“乙未长夏之月翁方纲”(见图4)。砚侧镌阴文“山川灵秀”及“忆香题”(见图5)。砚盒上阴刻:“氵黎溪之石,星溪之田。是□是□,必有丰年。”下款:“花步山人题子臣。”(见图6)第二件石砚底部诗曰:“头上葛巾已漉洒,箱中剩有砚相守,日日狂吟杯在手,杯干作书瘦蛟走,不识字人曾见否?”下款“寒碧主人雅赏方纲”。(见图7)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刀法奇骏,锋芒毕现。砚一侧阴刻“宇宙”,署款“刘氏家藏”(见图8)。砚盒上阴刻:“质洁如冰,终日相亲;无声无休,与墨同春。”下款“评香馆家藏”(见图9)
此套砚为端砚。端砚,又有紫云、紫玉之美称,距今1300多年,产于广东肇庆东郊斧柯山端溪一带。端砚石质润滑、细腻、柔嫩。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不损毫,有“呵气研墨”之说。久负盛名的端砚,历代文人不吝笔墨对其盛赞,唐代李贺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代文人李朴赋诗赞其“岩石凝清粹,端然绝世珍。声清轻楚玉,色润胜燕珉”。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端砚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留下它无可磨灭的轨迹
物以品重,亦以人贵,这套砚以其品质上佳、形制大气为重,更以其主人清代学者翁方纲的身世地位、文化修养为贵。这块砚的主人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是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和书法家,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复初斋诗文集》《粤东金石略》等
翁方纲历官既久,宦游南北,学生众多,名气影响深远。他在自己一生的仕途生涯里,精心汲古,博学多闻,对金石搜访、学术研究、诗词等,靡不精审,在诸多学术领域成就卓越。翁方纲的书法也名震一?r,最擅长隶书,《梦园丛说》载“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另有相传他可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他的功力精熟可见一斑。马宗霍《霎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清朝书画录》称“翁、刘、梁、王”,将他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两方砚台上均有翁方纲题刻砚铭,第一方砚书法点画分明、坚实圆厚、轻重有致、结体严谨匀称;第二方砚题刻书法笔酣墨饱、行云流水、遒媚劲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