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仲舒际遇,让世人羡慕不已
董仲舒际遇,让世人羡慕不已 董仲舒(前179年?D前104年),汉族,广川(今河北省冀县)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窦太后的关照之下,汉武帝从小就读过许多黄老之书,但是他从心里喜欢的还是儒术。等到他掌权之后,儒家的幸运就应时而至了。就在他即位的那一年[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就做了几件使窦太后不高兴的事:一是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又接受丞相卫绾的建议,把所举贤良中专学申、韩、苏、张之言者罢去;二是任命喜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为太尉;三是重用儒生郎中令王臧和御史大夫赵绾建明堂之制。窦太后为此大为恼火,把她这个不听话的孙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接着就罢了窦婴和田?`的官,还逼着王臧和赵绾自杀。但是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几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改年号为元光,并下诏再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亲自策问,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广川人,自幼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其弟子中通达经书的就有上百人。传说董仲舒下帷讲学,能亲受其面的弟子只是少数,其余都是由弟子们转相传授,新弟子从学于老弟子,以致有的弟子一生竟没有见过他的面。又说董仲舒潜心著述,三年不窥园圃,乘马不知牝牡,真是专心到了极点。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严格遵照礼节,弟子们都对他十分尊敬。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他被举为贤良,并上书对策,这使他多年学习儒家著述而创建的新思想终于被武帝接受
汉武帝重视儒生表面看起来是个人的喜好,其实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术,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潜藏着巨大的矛盾。其中诸侯王的图谋不轨、豪党之徒的武断乡曲、公卿大夫的奢侈豪华与广大农民的破产,构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汉王朝内部却缺少一种统一人心的治国理论,从上到下都面临着深刻的思想危机。以无为而治为精髓的黄老思想在这方面显得尤其无能为力。因此,在汉帝国走向强盛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以维护帝国事业的向前发展。这个向专制帝国社会重新提供思想库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儒家学者的身上
董仲舒无疑是这一时代的幸运儿。是他把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让它适应了这一新的历史形势
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出身。《公羊春秋》本为解说孔子《春秋》的著述,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惩恶扬善、维护正统,这本是孔子修《春秋》的主旨,也是《公羊春秋》解经的总纲。董仲舒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及时地吸取了自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等学说,提出了封建大一统的观念,建构了一个符合汉帝国统治需要的宗教神学体系
秦汉以来的朝代迅速更迭给人以巨大的困惑。因此当大汉帝国处于强盛而又潜藏着巨大矛盾的时候,对于汉武帝来说,他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摆脱五德轮回说的阴影,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天人合一的神学理论体系
汉武帝为此做了两项重大的工作,一是接受当时神仙家的建议,重定郊祀之礼,在以往祭祀的五帝之上增设了一个太一神,并把他视为新的至上神,而把五帝降为他的辅佐。二是召集贤良文学对策,向儒家学者征询治国的新思想。这后一工作的成效,就主要表现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上
董仲舒的学说明显地继承了阴阳家的观点。但是他继承的并不是阴阳家的五行说和五德轮回观,而是在春秋大一统理论下吸收其天人合一的阴阳灾异观。这样,他首先就把“天”从“五行”之理中解放出来,反过来让天来主宰五行之理。在董仲舒的理论中,首先把“天”放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含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天道轮回的说法,纠正了阴阳五行说在天道观上的谬误。以此为出发点,董仲舒才进而论证,所谓朝代的更替、享命的长短,并不是天道的轮回,而不过是人事的变更
奠定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之后,董仲舒进而论证,作为帝王来说,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天下保持长久。这就要“承天意而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周任德政,“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秦任刑法,”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汉承秦弊而起,秦代遗毒至今还在,这就犹如朽木粪墙一样,已不可雕抹。琴瑟不调,就必须更张,才可弹奏;为政不行,就必须更化,才能治理。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好的乐师,也不能弹奏出好乐曲;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贤人也不能治好国家。“故自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所以,大汉王朝“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
那么,如何才能更化呢?董仲舒根据儒家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按《春秋》受命之制一样,先来“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二是要对百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