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亚斯伯格症的特徵-龙泉国小
* ADHD的診斷與評估方式包括:會談,評估測驗,行為觀察,放射性檢查 主要以會談為診斷的依據,因為沒有任何評估測驗或工具能確定診斷ADHD * 很多家長或老師即使懷疑孩子有ADHD或知道孩子是ADHD,也沒有帶去就醫治療,因為….. * * * 然而延誤就醫治療,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可抹滅的傷害,這是在ADHD元氣小子模範生選拔賽中, 孩子提到在沒有用藥治療前,他們的心情…… * * 這是孩子在接受藥物治療後,他們的心聲….. * * * * * * * * * 在分離焦慮症的盛行率方面,大多數研究顯示,整體而言約有4 ~ 5 % 的兒童與青少年會出現分離焦慮症狀,其中以兒童的罹患率比青少年稍高,男女比例則無顯著差異。 家庭的社經地位會有影響,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孩童有較大的罹患機率。 盛行率 精神分析/心理及環境因素:反映出親子互動的缺陷。 認知行為/學習因素:分離焦慮為學習而來。 遺傳/遺傳及個性因素: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母親常有焦慮症病史。 病因 若家長平日過度保護,凡事都幫孩子處理好,很少給予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機會,很容易造成依賴心過重,自然很難與父母分開。 親子互動若是過於疏離,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孩子可能因為過度渴望父母的愛與關注,而比其他同齡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分離焦慮,父母在此時應特別注意孩子情感需求,給予其充分的愛。 導致嚴重分離焦慮,多半起因於「生活環境」以及「親子互動」,沒有與父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或是父母親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活動,均會提高孩子罹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 病因-心理及環境因素 Bowlby的依附理論,認為從出生至三歲是個人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時期,必須要有母親的撫育及愛護。倘若從出生至三歲剝奪了母親的照顧及愛護,其生理、智力及社會發展均極遲緩,可能發生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病態。 從依附理論來看兒童的分離焦慮,如果三歲前欠缺母親的撫育及照顧,將使得兒童面對分離時產生焦慮,亦即幼時欠缺安全感,將致使兒童面臨離別時,更易產生不安全感。 根據依附理論(Bowlby),每位孩子皆會有分離焦慮,依孩子不同天性,產生的反應也不同;若先天氣質較為纖細、敏感,那麼,焦慮情況也可能較為嚴重。 病因-心理及環境因素 父母親自己在面對與孩子分離時表現出焦慮行為,或是本身較常焦慮不安,均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學習到焦慮行為模式。 病因-學習因素 研究顯示,父母親本身有焦慮症狀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症狀。過度害羞或退縮氣質的孩子也較易罹患此症。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潛在發作因素,再遭遇到生活上的突發壓力事件,例如受到驚嚇、搬新家、進入新學校,或是家人生病、離家等,即可能引發分離焦慮症狀。 病因-遺傳及個性因素 由於以藥物治療分離焦慮症的效果並不顯著,因此臨床上所發展出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 如果個案的情緒狀況很不穩定,則會先以藥物穩定個案,以便讓他順利接受心理治療。 較常應用於分離焦慮症個案的心理治療取向 ■ 認知行為治療 ■ 家族治療 ■ 遊戲治療 治療 一般而言,孩子進入新環境約1個月左右,分離焦慮就該逐漸改善,倘若時間持續太久且未見改善,父母就需帶孩子就醫評估。 建議父母不要使用過度嚴厲方式糾正孩子,以免加劇其焦慮現象。 注意 拒學症School Refusal 懼學症(school phobia)最早出現於西元1940年,1960年之後,學界多使用拒學症(school refusal)描述因情緒困擾挫折而拒絕上學的行為。其定義如下: 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造成長期缺席。 嚴重情緒困擾,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或是頻繁表示自己生病。 在應上課時間,個案多在家,且個案父母對此知情。 和蹺課逃學不同,除了拒學之外沒有其他明顯違規行為。 定義 面臨上學時,感到強大挫折情緒,致使長期缺席,除了短時間內造成課業落後,對患者心智健康上也有中長期重大影響,嚴重者可能造成青少年或成年後患有焦慮疾患或是情緒疾患,如憂鬱症等。 將近一半拒學症個案在6個月後仍然有拒學症,另一份研究顯示,經過10年追蹤後,30%個案患有一種以上精神科疾病,另外拒學症也是自殺、未成年性行為、未成年懷孕、暴力、意外、物質濫用的危險因子。 定義 拒學症狀主要以焦慮表現為主,患者會在上學日早上以抗拒上學為表現,或是產生生理上腹痛、噁心、嘔吐、頭痛、冒汗、腹瀉、頭暈、頻尿等症狀。 和真正生理疾病不同的是,通常在患者獲得同意留在家中後,生理症狀就會改善。 症狀 拒學症盛行率約在1-5%之間,患病時間大約在小學一年級以及國中階段為主。 國小一年級學童患病原因,主要是因為新入學的環境適應問題,以及學童對於離開家庭畏懼感。 國中階段患者患病原因,主要是與校內人際互動有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ACM 1021.135-2018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桑椹.docx VIP
- 合肥南站枢纽方案.pdf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公司年度颁奖晚会主持词与公司年终工作总结2合集.doc VIP
- GB/T 27726-2011_热塑性塑料阀门压力试验方法及要求.pdf
- 医学生全国水平测试题库.pdf
- 2025年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第十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课件.ppt VIP
- 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浇灌系统设计.pptx VIP
-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精要本).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