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诗的现代性.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真诗的现代性

真诗的现代性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试图再次挖掘其中中国传统资源,是如何参与到现代文化过程中去的。尤其是其中借传统来反 传统,与借现代来反现代,传统与现代是如何在阅读中错置换位的现象。 关键词:朱光潜 鲁迅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七十年前,朱光潜发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1 引发了鲁迅的批评。后来, 鲁迅的《题未定草(七)》成为一篇极有名的文章 2 ,尤其是他所说的“若要论文,须顾及 全篇”﹑“顾及全人”的话,常常被引用,几乎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条金律,深刻地影响 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可是,争论的另一方的观点,除了作为鲁迅“金律”的 脚注,几乎就这样被遮盖了。成者为王败者寇,由于争论的一方代表了时代进步主流,实际 上另一方是已落了话语权的下风,所以朱光潜想要表达的观点,格于时势,其实并没有真正 展开。今天再认此一争论,如果不是简单维护鲁迅以及左联文艺观的正确,也不是简单的做 翻案文章,首先应该求取历史的待发之覆。我所见到的文章中有两篇较有新意。一是查屏球 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角度,分析朱鲁之争背后所包含的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桐城 派与魏晋派的区别,别具只眼地解释了他们不同思维方式的学术渊源(《说理、说事、说梦 ——关于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3 一是高桓文《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批评的意义 及其反响》4 ,不仅富于洞见地指出鲁朱之争是三十年代文坛中京派与海派,右翼与左翼, 革命文学与审美文学之争,而且运用细致的史料发明了争论未展开的真实内容。与求是非的 单纯判断不同,两篇文章都丰富了现代批评史:高文由一斑窥大体,看出现代审美思想史上 的两轮:革命的批判的反思的文艺观,与保守的典雅的人文的文艺观,是如何相争而又互为 动力的。而查文则透过学术史,看出新旧文艺路线的内在理路的一致性,补充了原来过于看 重裂变的研究范式。 不过在我看来,这历史待发之覆,不仅在于学术史内在理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差异,也 不仅在于三十年代京派与海派,革命与不革命的区别,更在于,朱光潜其实是隐隐地代表了 后五四时代的反“反传统”力量,对于五四派的重新认识。或者不妨说,朱光潜其人其论, 其实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借着他的一技新笔,向着现代性,屈而求伸的一次“对话”。有 趣的是,鲁迅也是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成功表达了他的现代性,不妨也说是现 代与传统的一次“对话”。本文试图再次深入描述此一对话,重在挖掘其中中国传统资源, 是如何参与到现代文化过程中去的。尤其是其中借传统来反传统,与借现代来反现代,传统 与现代是如何在阅读中错置换位的现象。一来,看他们那里,与时代对话的古典文学阅读, 是如何与现代文化思想深深联系的;二来,区别于学界主流的观点,更多了解现代与传统之 间内在结合的复杂情况。5 1,朱光潜所论不出中国诗学传统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到京城“省试”。写《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935 年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一文中,修改了 三年前在《谈美》中对这两句诗的观点,更从“哲学意蕴”来解释。其实从今天看来,他的 所谓哲学意蕴,并没有超出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范围。第一,他认为,这两句诗,前一句表 现了“消逝”之美,后一句表现了“永恒”之美。前一句是人的情感,后一句是大自然的美, 两句有机地交织渗透,构成一种大美。两者不能分离。他说: 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 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 好像又找到了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穷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 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 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 永在了。 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我们可以将“鼓瑟”看作是人的活动。正是因为人的存在,人的活 动,天地宇宙才有它充实的美好,“江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