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門學報》第24 期 / 2004 年 11月 第 1 頁,共 20 頁
論文 / 從《肇論》看玄學向佛學的轉變
ISSN :1609-476X
從《肇論》看玄學向佛學的轉變
張衛紅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
提要:本文以《肇論》為中心,從哲學特徵上探討道玄思想與佛教般若學的相似與差異,藉
此從思想史的角度探討《肇論》是如何在老莊玄學與佛教般若學這兩種異質文化之間表達思
想傳承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以及前者向後者過渡的內在依據。就連續而言,道玄思想為般若學
提供了相似的境界哲學背景;就中斷而言,《肇論》以不落兩邊的中道理論拒斥道玄框架下
的根源實在論、還原論,以般若空智之現觀方式開啟了一個當下即真的精神新空間,具有非
實體性、無生性、當下性,從而使般若學獨立於玄學,成為中國思想界之主流。
關鍵詞:境界哲學 根源實在論 還原論 存在論 中道 當下 以玄喻佛
一、魏晉玄學的實體化理路及其對佛學的影響
(一)魏晉玄學從「無」到「有」的共同理趣
僧肇生活在東晉十六國後期,這一時期的社會思潮由兩大主流構成:魏晉玄學和佛學。
玄學的主要流派大體可包括何晏、王弼的「貴無論」、裴頠的「崇有論」和向秀、郭象的「獨
化論」。王弼認為,天下萬物以「無」為本。其云: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王弼,《老
子‧四十章注》)
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韓康伯,《易‧
繫辭上》註引「大衍義」)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 84049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 07-6561921轉 1291 、1292 傳真: 07-6565774 E-mail :ugbj@fgs.org.tw
《普門學報》第24 期 / 2004 年 11月 第 2 頁,共 20 頁
論文 / 從《肇論》看玄學向佛學的轉變
ISSN :1609-476X
「無」是一切萬有的根本,不可以言象來認識把握,它具有普遍性、恒在性,但並不是
先於天地萬物而獨立自存的,而是內在於萬有之中。學術界一般認為王弼的「貴無論」將哲
學的終極存在由以往的宇宙生成論轉向了本體論,賦予玄學哲學形上學的特徵。其實,王弼
之「無」,仍然帶有老子之「道」的宇宙生成論的品格,其思路構造按馮友蘭先生的說法是
先用本體論的方法推論出來,然後又用於宇宙形成論上,「作為一切物的根本,由此就說有
生於無」[註 1] 。道、玄系統中的「道」、「無」,無論採取本源生成論還是本體實在論的形
式,都是將終極實在理解為實體性的存在,本文沿用「根源實在論」[註 2]的稱法,即追求萬
物之背後、之先存在一個本體、本源,這種本體又內在於萬有中,具有實體性、生成性的特
徵。對於「無」的這種特性,筆者並不同意在傳統西方知識論框架下的解讀方式,即將其解
讀為「共相」、「本體」、「超越一切相對存在的絕對」。[註 3]因為現象與本體、共相與殊
相之區分屬於知識論範疇,誠如馮達文先生所云:「而道家包括玄學是通過否棄知識給出
的……道家哲學的這種本體追求,最終都要歸結為境界追求。」[註 4]也就是說,「無」作為
世界萬物之本體並非是傳統西方哲學意義上脫離實存世界的概念理性的本體,也非一個獨立
於現象世界之外、與「有」相對的「虛無之物」,「無」不能被言象把捉,只能「志慕」(王
弼,《論語釋疑 ‧述而》)──「無」是通過主體去除用概念知識進行分別計度的經驗認知
活動,以「守樸」之心所把握到的沖虛無執的心境,也即回溯到純粹先驗的主體性中的「本
質直觀」狀態。在此心境中,世界萬物與主體消融為一虛靈的心境,世界萬物在主體沖虛無
執的心境中自然呈現,因而,此虛靈之心體(無)便是萬物妙存之原,一切事物都在此沖虛
心境中如其所是地、不附加任何條件地顯示自身、成就自身。自然之道要從人的無心、無為
說明,本體論要借助於認識論得以體現。
不過,這種將「無」形而上學化的思惟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