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内容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内容建设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内容建设 语文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理念,为此大家都在积极钻研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确,课改三年来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气氛更民主了,学生更自主了,互动更多了,读书声更响了,讨论更热烈了,教学拓展更深了,多媒体引进了等等。其实细察一下,不难发现上述变化主要还是在课堂形式上体现新理念,它们掩饰不了另一个事实,即语文课堂教学的肤浅化倾向,如目标模糊不清,语言品味蜻蜓点水,拓展探究严重游离于文本等。因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流于形式,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建设才是语文教学的出路。我们认为须要切实对课堂教学的目标、思路、策略、效果、资源这五个方面内容作出新的整体观照与探究。 一、教学目标:把准“三维”,和谐共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第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时下,关于教学目标的认识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种是认为新的语文课更注重动态的生成,倡导非预设的课堂教学,所以应淡化教学目标;第二种是认为传统的“目标教学”好,因为按部就班,逐条完成,利于操作;第三种是认为学生在课堂中能各有所“得”即可,无须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第四种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应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毋庸置疑,上述四种认识中“三维目标”是理论与实践价值最高的,当然其操作难度也是最大的。主要难在“三维目标”的“融”字上,老师们在操作中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变为“加”字。其原因想必是我们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三维目标”不是一个直线性的目标,而是一个有机融合、螺旋上升的目标。这就犹如我们身体成长是靠每天在饮食中同时摄入多种营养成分一样,而非今日先把肚子填饱,明天再补维,后天再补维。在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制定分条条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非操作的步骤。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过程和方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是在前两个维度中不露痕迹、水乳交融地完成的。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教学《群鹤翔空》运用了“三句话自读法”,即“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寻读课文,板块式积累;细读课文,多角度品味”。正是在“速读、寻读、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概括、积累、品味”的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分类识记了语言知识点。“群鹤精神”正是在整个文本的品读过程中,无形地渗透、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着学生。余老师的这课教例就是对“三维融合”思想的形象注解。 二、教学思路:理清“三路”,同步共振 叶圣陶先生曾有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作者思路之外还有教师教路和学生学路。对于文章分析鉴赏而言遵循作者思路是必须的,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则应以学生学路为中心,让作者思路、教师教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发挥作用。这种课堂教学中“三路”的关系,套用叶老的话说就是“学生学有路,遵路识斯真”。 在实际教学中,“三路”并非是天然和谐一致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因为作者、教师、学生之间总存在着阅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故而须要对它们合理调整,优化教学结构,寻找“三路”的平衡点,从而使其能在教学变化中同步进行,产生和谐共振。 要实现“三路”的同步共振,首先得把握好学生的学路以及透彻领会作者的思路,其次才能在此基础上定好教师的教路。把握好学路关键是要把握好学生的能力点、障碍点、愤悱点、动情点,努力克服学生的思维疲劳和情感冷淡。造成学生的思维疲劳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二是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学生的情感冷淡与思维的疲劳有很大关系。当学生处于一种疲劳或冷淡状态时,即使文章再美,教师讲解再精彩,恐怕也是一堂沉闷、无味、失败的语文课。所以我们认为实现“三路”同步共振的切入点是设计能激发求知欲,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难度适中的问题。例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老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跟着音乐唱《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然后问学生:“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台湾和大陆的民歌,你认为作者用意何在?”在创设了“唱”这一轻松的情境后,巧妙设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表现作者游览阿里山时的内心喜悦之情”;有的说是“开篇作者去台湾,所以唱台湾民歌,结尾回来所以唱大陆民歌”;有的认为“两首民歌遥相呼应,是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有的认为“作者引用两地民歌实际上巧妙地寓含着一个期盼,就是两岸能够和平统一”。这里我们看到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已经紧紧地衔接在一起,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已在教学的进展中同步产生了高度的共鸣。 三、教学策略:利用“三论”,促进共生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运用,因人因课而异。我们认为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巧妙利用争论、讨论、辩论这“三论”策略,对于改变传统语文课的沉闷、低效和无味会大有裨益,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