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雅音乐欣赏课程论文
高雅音乐欣赏课程论文
深
沉
激
越
的
悲
怆
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 管理科学141
姓名: 王家衡
学号: 1411230141
深沉激越的悲怆
王家衡 管理科学141 1411230141
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其作品的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的音乐创作成就,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贝多芬所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悲怆》奏鸣曲更是杰出的佼佼者,是贝多芬第一次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悲怆》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风格的演进。“全部三个乐章的乐思统一在一个简单的音核上,是三个乐章使用贯穿主题的最早范例”,《悲怆》是矛盾冲突的结合,时而深沉阴郁,时而激越高亢,高度概括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悲剧性的激情。
关键词:《悲怆》奏鸣曲;贝多芬;浪漫风格;矛盾冲突
作者生平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于德国的一个贫穷家庭出生。父亲是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一个碌碌无为、 HYPERLINK /doc/210600.html \t _blank 嗜酒如命的人。祖父是 HYPERLINK /doc/6911015.html \t _blank 宫廷乐团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大部分时间里,父亲都喝得大醉,把他拽到钢琴前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就打他的耳光。10岁时他拜师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的开始。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家庭的拖累使他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他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谓。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 HYPERLINK /doc/1676523.html \t _blank 人文主义世界--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贝多芬却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
作者代表作
交响曲:C大调第一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b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 曲:《科里奥兰》序曲、《莱奥诺拉》序曲、《菲岱里奥》序曲、《爱格蒙特》序曲
其 他:G大调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钢琴奏鸣曲《悲怆》、钢琴奏鸣曲《月光》、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奏鸣曲《黎明》、钢琴奏鸣曲《田园》、钢琴奏鸣曲《暴风雨》、钢琴曲《致爱丽斯》
作者创作风格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阅历的改变其作品风格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少人尝试根据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和风格特征将其创作时期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年。音乐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诞生于该时期的《悲怆》则是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内心的表白。第二个时期是1801—1814年。这一时期的作品是贝多芬脱离18世纪传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成为进入他创新阶段的钢琴作品。《暴风雨》则是他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那最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第三个时期是1816—1822年。此时,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不再像早期和中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充满矛盾,而给人超凡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
四、《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
《悲怆》的首次出版于1799年,贝多芬此前创作的多首奏鸣曲曾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但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