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语言设计谈起--邓继民
从“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语言谈起
邓继民
(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宁 272000)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魅力,沟通语、导入语、过渡语、升华语、即兴语等,打造语言风格,教学语言遵循的原则
在2014年11月的济宁市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研讨会上,55岁的我上了一节“下水课”——人教版七上“三国鼎立”。
回顾这次“下水课”历程,作为一名“老”历史教师,我为学生呈现了一节“新”历史课,最大的感受是,再好的教学设计、再好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个事情,那就是“教学语言”。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设计,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原因就是语言不同。
我们教研时的听课活动,听什么?学什么?教学设计可以照搬,教学课件可以迁用,唯一难以一时学到手的是什么?教学语言!这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与功底最直接的展现。执教《三国鼎立》这节课,五次试讲,四易其稿,其中感悟最深的正是语言的巧妙设计与高效运用。
一、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语言,是人类传递情感信息的工具以符号、文字、图案、音乐、语音、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等形式为载体,来传递或交流情感信息。严格来说,语言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语言……面对学生的发言,如果简单的评价为“好”“不错”, 无异于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浇了一盆凉水,将不利于学生保持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果设计为“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都可以称得上史学家了”,这样的“戴高帽”式的评价,也会使学生感觉到不自然。我的评价语预设为“同学们知道的挺多,看来历史知识不仅来源于课堂,也来自于生活。是这些人和这些事,构成了三国的历史”。需要强调的是,评价语是可以事先准备的,而且可以进行多种预设,每一个问题设计,针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评价语与其相对应,这样在教学点评时就能够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了。
第四、过渡语
过渡,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对两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承上而启下,一个标准就是力求自然,过渡不漏痕迹、自然流畅最好!
在《三国鼎立》一课中,第一板块“汉室衰微群雄起”与第二板块“官赤逐鹿英雄出”之间的过渡,我是这样设计的:“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个字:“乱”!乱世出英雄啊,此时,曹操、袁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等,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十多年的兼并战争中,影响最深远的有两个战役”。用“乱世出英雄”这句人人熟悉的话,由汉末的社会现象过渡至两场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过渡不漏痕迹,而且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动机。
再如,在学习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曹操在两场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时,我的过渡语是这样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但对曹操来说,官渡之战,他胜的光彩;赤壁之战,他败的悲惨!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同一个人、同样是火,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我就纳闷了,请同学们帮助我解开这个疑团”。这样的过渡语设计,语言精练,发人深思,同时不失诙谐幽默,易于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有一处设计是,在本课中所有基础内容处理完后,需要在下一个环节对人物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我的过渡语是这样设计的:“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社会由危转安,政权由多减少,经济由衰变兴,人口由少增多,中国由‘乱’到‘治’,毫无疑问,这是历史的进步。是谁、是哪些人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呢?是当时的人民大众,是众多的英雄。三国时期的英雄,灿若繁星,最耀眼的无疑是曹操和诸葛亮”。这样设计,既是对已学基础知识的整体感知、总结,又是对下一板块学习内容的自然过渡。
过渡语形式多样灵活、不拘一格,只要能将各个教学环节衔接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就是好的过渡语。
第五、指导语
也称引导语,即指引、引领和导向语,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用来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活动的语言。这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最直接的展现,面对学生的困惑,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直至由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赋予和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在《三国鼎立》一课中,学生在探讨“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及原因”这一问题时,学生回答的角度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经济的角度还有什么原因?”,切忌直接把答案说出,应该由学生进行补充,起到“生生互助”的效果,等到学生们的答案全面后,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最终的汇总结果:“政治上独得优势,经济上垦荒屯田,用人上招贤纳士,治军上纪律严明”。这样的学习,真正受益的才是学生。
再如,在讲解三国建立情况时,为强调三国的分布位置,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用直线将三个国家连在一起,看看这三个国家政治形势和地理位置类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