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道家的生哲学
道家的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漫谈之六 道家的人生哲学 一、老、庄的生平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人生哲学的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BC576——BC478),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全书只有5000字,但言简意赅,内容丰富,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 庄子 庄子(BC369——BC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今安徽蒙城)人。著有《庄子》一书。庄子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处世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道家的“道”? 道家的“道”是一个非常扑朔迷离的概念。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虽然可以言说,但它不是一般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看出,“道”是派生天地万物的始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 从上面三段论述可以看出,“道”有三层意思: 第一,它是一种宇宙本原; 第二,它是一种自然的原始状态; 第三,它还是一种自然法则。 二、“无知无欲”,知足常乐 1、老子反对人们拥有知识文化、聪明智慧,主张愚民政策。 老子认为:人们拥有知识文化、聪明智慧之后,就会导致尔虞我诈、社会动乱。老子特别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认为那是天下祸乱的根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大道被废弃,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就产生了各种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慈爱;国家陷于大乱,才有所谓忠臣)因此,仁义道德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2、老子主张消除人的一切物质欲望,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所谓“见素抱朴”,就是外表单纯,内心朴素,保持心灵的宁静。所谓“少私寡欲”,则是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为什么要减少人们的物质欲望?这是因为物质欲望是伤害人们生命的利剑。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意思是:五彩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变瞎;优美动听的音乐,使人耳朵变聋;丰美的食品,使人的嘴巴受伤;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稀少的商品,使人去偷窃抢夺。所以,圣人只求肚子吃饱,不图眼睛好看) 3、对欲望的过分追求,只会导致人们欲壑难填,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反过来损害人的生命。 “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挞”。(洪应明《菜根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4、知足常乐 人们要从物质欲望中超脱出来,就应该做到“知足常乐”。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意思是:最大的罪恶在于对欲望的过分追求,最大的灾祸在于人们不知满足,最大的过失在于人们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夫唯无争,故无忧”。(意思是:不去争夺,就没有忧愁) 老子的“知足”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三、无为而为,无用之用 1、无为而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去刻意作为,要通过表面“无为”,达到实际上“无不为”的效果。 2、无用之用,并不是说没有用,而是比一般的“有用”具有更大的作用。 3、庄子认为:人们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既不可太有用,又不可太无用。太有用遭到别人嫉妒,太无用受到别人歧视。 4、无为而为运用到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事务放任自流,而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采取松散式管理,对老百姓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涵养国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国家由大乱走向大治的时候,采取“无为而治”,能受到比较显著的效果。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著名的“无为而治”:一次是汉初的“文景之治”,另一次是初唐的“贞观之治”。 无为而为、无用之用消极影响 无为而为、无用之用有两方面的消极影响: 第一,导致了很多中国人放弃了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抱负,淡化了自己的人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诸葛亮,“苟且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春秋”。 第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隐逸之风的盛行。“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泉下”。 “终南捷径” 四、道家的生死观 1、道家的生死观是一种顺其自然、理智主义的生死观。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是由元气构成的,所谓“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也就是说,如果元气聚集在一起,人则生存;如果元气消散了,人则死亡。因此,人应该“不悦生,不悦死”。既不以生为喜悦,也不以死为悲哀。 2、死乐生苦 。在庄子看来,人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也就是说,人生与忧愁痛苦结伴同行。相反,死亡并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它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死亡是人生的解脱。所以庄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