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契丹之旗(纛)鼓.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谈契丹之旗(纛)鼓

再谈契丹之旗(纛)鼓 ————多角度视野下的新探讨 有关契丹社会“旗(纛)鼓”的问题,很早就得到学者的关注。姜艳芳曾著文指出:“契丹之旗鼓,是契丹族社会最高权利者可汗的标志。”并就“旗鼓”的来源和契丹贵族为争夺“旗鼓”而进行的斗争进行了分析。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发意义。我对此持有不异议,契丹可汗或皇帝最高权力的象征是“纛”,而非“旗鼓”。林沄《辽墓壁画研究两则》一文,在纠正库伦一号辽墓考古报告某些纰漏的基础上,以考古学的视角考察了契丹“旗鼓”和“旗鼓拽剌”。田广林《契丹舆仗研究》一文,将“旗鼓”归于“国仗”范围,将其作为契丹礼仪内容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但该文某些结论缺乏材料的支撑,略显牵强,或有臆测成分。如果我们不囿于《辽史》本身的记载,放开的学术视野,结合考古学、民族语言学和北方民族文化传统等,就会发现在契丹社会中“旗(纛)鼓”广涵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作为本文的中心论题——“纛”和“旗”,我们必须对两者概念初加辨析,进一步与北方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结合开来,考察在契丹社会中的意义。 据《辽史》卷五十八《仪卫志四》,契丹国仗包括:“十二神纛,十二旗,十二鼓。”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其下《集解》李斐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石勒称赵王后,“始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为金根大辂,黄屋左纛,天子车旗,礼乐备矣。”很显然,这里所提到的“黄屋左纛”是中原的仪制,石勒虽为匈奴别部羌渠之胄,亦仿中原建制,完备天子礼乐。但是在汉族社会,“纛“并非天子专有的礼仗,负有兵权节度使亦然,《文献通考》之《王礼考九》曰:“旌节:唐天宝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行即建节,府树六纛。”那么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否有树“纛”的传统呢?我通过搜讨史料,证明这个设想是成立的,即“纛”在突厥、回鹘、蒙古等民族中确有存在,且在一定意义上有别于中原之纛。突厥族阿史那氏“建廷都斤山,牙门树金狼头纛,坐常东向。”唐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唐肃宗借回纥助剿叛军,郭子仪与回纥兵会呼延谷时,葛勒可汗“恃其强,陈兵引子仪拜狼纛而后见。”纛上施之金狼头,这与民族的图腾崇拜和尚武传统不无关系,“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盖本狼生,志不忘旧。”可见,北方民族的“纛”区别于中原的“纛”,不仅是可汗的一种礼仪,而且蕴含的民族的信仰。《旧唐书》卷五十五《刘武周传》曰:“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遣以狼头纛。因僭称皇帝,以妻沮氏为皇后,建元为天兴。”同书卷五六《梁师都传》曰:“突厥始毕可汗遗以狼头纛,号为大度毗伽可汗。师都乃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盐川郡。”刘梁二人能够取得“帝位”与突厥势力的支持是分不开,在此过程中,突厥可汗遣以“狼头纛”便意味授予了他们权利,这是因为“狼头纛”代表着最高权利。因此说,在“礼仪”与“信仰”双重背景下,狼头纛更喻有政治内涵,即为可汗权利的象征。生活在11世纪穆罕穆德·喀什噶里是非常清楚“纛”在突厥语所具有的含意,在其所著的《突厥语大词典》将“纛”[,]解释为:“旌旗,有九面旗的国王或者可汗。”他认为,“纛”与“可汗或者国王”是等同的。肯定的一点是,将“纛”奉为最高权利的象征,这一政治文化传统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普遍认可。《史集》记载:“成吉思汗击溃乃蛮人并杀死太阳汗之后,虎儿年,他在斡难河流域,竖起了九尾白纛(tuq),举行大会和大宴;并[在那里]被尊为成吉思汗。”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几度更替,但“纛”作为可汗权利的象征,是一直延续传承的。 契丹族称雄于北方,适逢突厥族、回纥族衰落和蒙古族初兴过渡,文献材料证明,它也建有“纛”。《辽史?国语解》中对“纛”有个大致描述,称:“神纛,从者所执。以旄牛尾为之,缨枪属也。”契丹人把 “十二神纛”视为“国仗”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举行“十二神纛礼”。“凡大祭祀、大朝会,以十二纛列诸御前。”这体现了“纛”在契丹礼制中的独尊地位。《辽史》卷七《穆宗纪下》曰“(应历)十四年春正月戊寅朔,奉安神纛。”卷八《景宗纪》曰“(保宁五年)二月丁亥,近侍实鲁里误触神纛,法论死,杖释之。”上述两条材料清楚的说明,契丹人把“纛”奉为圣物,凡亵渎者论法诛之。那么契丹族“神纛”究竟有何政治寓意?《辽史》卷五十八《仪卫志四》称:“遥辇末主遗制,迎十二神纛、天子旗鼓置太祖帐前。痕德菫可汗将“十二神纛”传于耶律阿保机,意味着契丹族最高易手,由遥辇氏转入耶律氏。唐天复五年十二月,“痕德菫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曷鲁等劝进。太祖三让,从之。”耶律德光即位时,亦“置旗鼓、神纛于殿前。”辽太祖和辽太宗即位之时,都刻意强调拥有“神纛”,这颇耐人寻味。首先,辽太祖阿保机代政痕德菫可汗,“尽力向契丹人民表明,就像遥辇氏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