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镇痛抗炎药
(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第一节 概述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因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甾体激素不同,故又称非甾体抗炎药。
本类药物品种繁多,化学结构也不相同,但作用及机制、用途及某些不良反应相似,均能抑制体内PG合成酶,使PG生物合成减少,产生一系列药理效应。
一、解热作用: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均有效,对体温正常者无效。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同时热型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故临床上对于发热一般不急于应用解热药。但热度过高或持久发热会消耗体力,并引起头痛、失眠、昏迷、小儿易致高热惊厥,这时适当应用解热药效果好。但解热只是对症治疗,要同时治疗原发病,否则退热不能持久。
机制: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PG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升高的调定点↓→散热↑(扩血管、出汗)→发热体温↓
二、镇痛作用:
中等强度,效果不及吗啡
对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慢性钝痛效果良好,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对创伤性剧痛及内脏绞痛无效
机制:
前列腺素
故PG合成↓→镇痛
3、抗炎和抗风湿作用
本类药物除苯胺类(扑热息痛)外,均有抗炎作用,抑制炎症渗出,消除红、肿、热、痛症状,能有效控制风湿,类风湿的症状。
机制:
前列腺素
故PG合成↓→抗炎抗风湿
风湿性心脏病,先用激素控制症状,停激素前用此药。
第二节 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至今问世已100多年
18世纪 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具有治疗“发热”的功效,后证明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甙。
1838年 从水杨酸甙中制成水杨酸
1860年 人工合成水杨酸
1897年 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899年 发表了乙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报告,德国拜尔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册。
从此,阿司匹林逐渐传遍全球,100多年来,它不但没有被时光的长河所淘汰,反而重新焕发了青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价值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用途为世人所发现,如:用于肠道蛔虫症、春季结膜炎、偏头痛、延缓白内障的发生、预防黄斑缺血和青光眼等。
【药动学】
吸收:口服易吸收
分布:全身广泛分布,可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屏障
消除:肝代谢,肾排泄
【作用和用途】
1、解热、镇痛(小剂量)
特点:起效快、作用较强、疗效肯定
用途:感冒发热
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等慢性钝痛,也可用于癌症患者轻度疼痛
2、抗炎抗风湿(大剂量)
24—48小时内可使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等症状明显或完全缓解。
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用药
急性风湿热——鉴别诊断
3、防止血栓形成
原理:小剂量→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血栓素A2
血小板聚集(—)
合成减少→ 血管收缩(—)
血栓形成↓
小剂量(40-80mg)→抑制血小板聚集
大剂量(>300mg)→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
用途:小剂量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性疾病
如:心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等。
4、胆道蛔虫症:
(1)口服后少量药物经胆道排泄,造成胆道酸性环境,使胆道括约肌松弛;
(2)蛔虫厌酸,
5、其它:
大剂量→抑制尿酸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痛风
大剂量→治疗X线、放疗及麸质过敏性肠病的腹泻
对霍乱毒素、沙门菌及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肠液过度分泌也有效
【不良反应】
解热镇痛时少,抗炎抗风湿时多
1、胃肠反应
酸性→刺激胃粘膜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较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禁用于溃疡病患者。
注意:饭后服,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
2、凝血障碍
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出血
防治:维生素K
注意: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 缺乏者及血友病患者禁用。
3、过敏反应
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最常见:阿司匹林哮喘
患者服阿司匹林后诱发的支气管哮喘。
治疗:糖皮质激素
注意:哮喘患者禁用
4、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5g/d)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甚至精神失常、酸碱平衡失调、出血等,称为水杨酸反应。
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碱化尿液促进排泄,同时进行对症处理。
5、瑞夷(Reye)综合征
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发热、惊厥、频繁呕吐、肝功能异常、颅内压增高与昏迷等,称为瑞氏综合征。
注意:水痘或流感病毒感染者慎用。
二、苯胺和吡唑酮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醋氨酚)
特点:
1、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
镇痛作用较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