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名称: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研究
课题批准号: DAA030071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3.2万元
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课题鉴定时间: 2010年1月
课题负责人:张诗亚 西南大学
主要成员:孟小军、么加利、张学敏、吴晓蓉、倪胜利、巴登尼玛、罗江华、张新立、罗章、卢德生、龙藜、陈继扬、赵兴民
《西南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观下特色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报告
摘要:置身于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中的西南教育割裂了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生态的联系,致使整体教育结构紊乱及各类型基础教育功能发挥失调,此问题极大地抵消了西南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资源决定其发展应定位于以维护自然生态,研究、发掘和保护西南民族文化为基点,有赖于西南特色教育为之推动。教育生发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自然与人文生态,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多类型决定了西南地区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及教育的多类型。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绿色教育”;从与人文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民族教育;从与科技应用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网络教育。立足于区域内各民族历史及现实生活,需要构建与西南自然与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基础教育,这种教育即共生教育。与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西南特色教育发展措施包括:调整国家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政策导向;树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教育发展观念;发展多类型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发展网络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等等。西南地区自然与人文生态丰富而特殊,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西南教育的特色发展调查面广、涉猎学科多、关涉问题复杂,本课题的考察与探讨尚属初步。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4
一、研究设计 4
(一)研究方法 4
(二)技术路线 4
(三)考察范围 5
二、研究成果 6
(一)著作类及简介 6
(二)博士论文类及简介 9
(三)发表的学术论文 14
三、研究结论 14
第二章 西南特殊的自然/人文生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6
一、西南的自然、人文生态概况 16
(一)四川 16
(二)云南 18
(三)重庆 19
(四)贵州 20
(五)西藏 21
(六)广西 22
二、西南自然生态对教育的影响 23
三、西南人文生态对教育的影响 25
第三章 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30
一、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 30
二、西南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7
(一)各类型基础教育的相互冲突 37
(二)教育地位的失序 38
(三)教育功能的散乱 39
第四章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价值取向定位 43
一、西南基础教育有多种教育形式,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43
二、教育是人参与天地间的共生活动 49
(一)天地系统与教育之道 49
(二)教育的终极关怀在于人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秩序中的适应性发展 51
三、西南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的共生教育 55
(一)多元共生:西南地区教育实践生发的基础 55
(二)倡导共生教育 58
四、西南教育的特色探讨 60
(一)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绿色教育 60
(二)从与人文生态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民族教育 61
(三)从与科技应用的关系上讲,西南教育的特色是网络教育 61
第五章 西南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观下特色教育发展策略 62
一、树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教育发展观念 62
二、发展多类型教育 65
(一)加强区域内各类型基础教育的互补 66
(二)进一步丰富基础教育的类型 67
(三)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69
三、改革学校课程设置 71
(一)改革以主流文化为立场的学科课程 72
(二)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设 73
四、发展网络教育 74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价值取向 75
(二)大力加强网络设施建设 77
(三)丰富网络教育资源 77
(四)培训网络教育师资 78
五、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78
(一)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原则 79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模式 80
(三)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措施 81
第六章 结论 84
主要参考文献: 86
附录1:《断裂与链接——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研究》 88
附录2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 109
附录3:《“虎雏鹰崽”之教——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 136
附录4:《放歌山之阿——重庆酉阳土家山歌教育功能研究》 155
附录5:《交融中的促新——唐克藏族小学教育功能研究》 182
附录6:《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 211
附录7 《养成与反哺一一从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看德育的多途径实现》 238
附录8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259
附录9 《文化视野中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