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九章 脉晕与其原理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脉晕 传统中医以整体观认识人体,识病断证总是以“白箱”的法则并同合于大自然。在脉象的认识上也是把细微的东西剔去,精炼出27脉。这种脉象的整体观念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他以脉辨证,指导临床诊察疾病与用药,并把这一方法做到极致,但他视脉诊病为管见。这一法则致使中医几千年来回视古训,寻经据典蔚然成风。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疾病的水平向分子延伸,规模医院的医生均细化到专科,这一理念与趋势使整体观念受到挑战。在现代医学科技为主导的近代,中医每日接诊的病例多是西医难以医治的疑难病,也就是说中医每天都在接触“黑箱”认识论中的内脏病,现代人并不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唯一的致病因素,他们在零下几十度的南极,风寒来的更少,在显微镜下他们发现了病原菌与病毒。于是这将产生二种结果:一是质疑中医的科学性,推崇西医。二是以整体观念通观内脏病。其结果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 中医有几千年的医学内涵与神奇疗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历史上曾多次被边缘化后又被抢救,如果没有自身的不足,决不会出现颓势,这种悲局使我们反思。不少的临床医学家在尝试一种方法,微观的研究脉象,研究现代疾病的脉象形态、研究中药在微观病中的作用。这种尝试已经有大的突破,实践证明这种微观的医学新动态正是中医认识现代医学内涵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医不是宗教,纳故不前必将落后。 当前研究微观脉的参与者很多,理法所见各异,但临床诊病结果相差无几。例如,山东的金伟,著有《金氏脉学》,对微观脉诊研究颇有成就,尤其对各种脉气的精确计算别具特色,他的脉诊正确率可以超越85﹪。湖北的王光宇对局灶性涩脉、弦脉等研究已经细化到毫米的水平。对肿瘤的未病先知说明脉诊的神奇性与实用性都是无可非议的。现代理化仪器也有其适应症范围,正确率也不是100﹪,仪器的操作者对临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诊断误差的原因之一。但令人费解的是:当前,研究微观脉卓有见地的学者多是西医,而大多数中医研究机构的脉象研究成果是脉象仪。二种反差使我们匪夷所思,假如这种现象倒置,出现的成果应该更地道,对接起来更方便,当然这需要转换思维模式,博学中西之长。流行在民间的“中医好、西医好”等评价方式都是错误的,片面的。中西医学是两个渊源,思维方式不同,疗效各有千秋,取长补短,补偏救弊这才是我们应当坚持的。 我们的先人几百年前对早期疾病的脉象形式(脉晕)已经有所发现与研究,当然这只是历史的点滴动态并不是主流。根据作者对微观脉象的临床研究认为:现有微观脉象都是前人“脉晕”的不同形式,人体各种脏器疾病的脉象信息都是以“脉晕”的形式显现在脉道中,当前各家关于微观脉的成说都只是“脉晕”的不同称谓,因此微观脉象应该以“脉晕”统观。 谈及微观脉,这里还有微到何种程度为微?作者认为:等于或小于寸口三部的“部”即为微观(从该意义上讲,缺部也应属微观。短脉也是微观脉)。微观脉可以微感小到脉气似有非无的程度,在医生精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脉诊可以感受到脑中的微血栓,这种微血栓只有加强的磁共振才能发现而CT往往漏诊。许多类似脑血管疾病,医院仅能在发病后诊断,而脉诊可以提前几年感应到。脉诊感应胆囊内的小息肉,这种病变也只有敏感的“B”超才能诊断。脉诊能感应芝麻大小的结石,而B超对结石的诊断率仅占50﹪。脉诊诊断颈、肩、背部筋膜、肌肉、骨膜病变很准确而方便,但各种仪器常常不得结果。 脉 晕 (一)概述:脉晕特指脉象中强、弱、大、小、微、浮、沉不等的脉气团,它是人体内脏疾病的全息元,是内望病脏脉气的具体形式。 (二)脉晕的研究:脉晕脉象是一种新的提法,老的脉象现象。历代脉学著作中对脉晕均视为脉外干扰因素,因而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成说。根据古人描述的脉晕特点,结合作者对脉晕脉象的体会我认为,古人描述的寸口之“独”也有脉晕的成分。 《内经》云:“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里的“独”一般可从三方面理解:1、脉体之独,即左右寸口同出现一种病脉,如同为迟脉为寒症,同为数脉为热症,同为浮脉为表症等。2、脏器之独:六部脉同时脉独弦为肝病。六脉独沉为肾病等。3、部位之独,即脉晕脉象。六脉中独部见独,一部独异,则独异之处多见病。如左寸脉独大多见心脏的增大;独沉、独弱则多见心脏的供血不足等。双寸脉桡侧缘边脉多见颈椎病等等。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脉神章·独论》中提出:“切脉论独,独处藏奸”。可见先导张介宾对脉晕早有一定的认识。他还认为:“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清代医学家周学海在谈及脉象的单按总按时于《读医随笔》中云:“……单按强总按大者,是其脉体弦细而二旁有晕也。总按指下部位大,而晕亦鼓而应指矣。单按大而总按细者,必其人血虚气躁,脉体细弱,而二旁之晕较盛也。食指灵,而晕能应指,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