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植物的矿质营养7版.ppt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植物的矿质营养7版

1、不同作物对矿质元素的需要量和比例不同 收获籽粒的多施P肥;根茎类多施K肥;叶菜多施N肥。 2、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要量不同 养分临界期 :在植物生命周期中,对养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 期。开花结实时需肥多。 3、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 施肥效果最好的时期。 (以种子和果实为收获对象的作物一般为生殖生长期) 水稻、小麦:幼穗形成时期; 大豆、油菜:开花期 §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一 作物需肥的特点 二、合理施肥的指标 1、形态指标 (1)相貌 小麦叶形:瘦弱苗象马耳朵,壮苗象骡耳朵,过旺苗象猪耳朵。 (2)叶色 叶色是反映作物体内的营养状况(尤其是氮素水平)和代谢类型(叶色深,氮代谢为主;叶色浅,碳代谢为主)的指标。 (critical concentration) 2、生理指标 (1)营养元素含量 表2-3 (2)酰胺 水稻叶片的 Asn含量和含氮水平平行。 (3)酶活性 缺铜: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 缺锌:核糖核酸酶和碳酸酐酶活性 缺钼:NR 缺铁:过氧化物酶和H2O2酶活性 缺锰: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 缺磷:酸性磷酸酶活性 如: (4)淀粉含量 缺N引起水稻叶鞘中积累淀粉 三、合理施肥与作物增产(略) 合理施肥是通过无机营养来改善有机营养,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故施肥增产的原因是间接的。 溶液培养法有哪些类型?用溶液培养植物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植物细胞通过哪几种方式吸收矿质元素? 试述根系吸收矿质主要过程及影响因素。 为什么植物缺钙、铁时,其缺乏症首先表现在幼叶上? 合理施肥为何能增产?要充分发挥肥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的评价标准,研究方法及种类? N、P、K的生理作用及缺素表现? 硝酸盐被根吸入细胞后怎样被还原成氨? 解释概念: 溶液培养法、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载体、饱和效应、质子泵、 离子竞争、胞饮作用、离子拮抗、平衡溶液、生物固氮、参与循环的矿质元素(举例)、不参与循环的矿质元素(举例)、诱导酶、营养最大效率期 思考题 * * 2、土壤通气状况—O2充足,有利吸收 3、土壤溶液浓度—高低均不利 4、土壤溶液的pH(最适pH为6- 7) (1)不同植物喜好酸碱度不同 茶,马铃薯,烟草适于较酸性的环境 甜菜,甘蔗适于较碱性的环境 一般作物最适pH为6- 7 A 直接影响-影响细胞质Pr的带电性   吸收阳离子多 吸收阴离子多 一般阳离子的吸收速率随壤pH值升高而加速; 而阴离子的吸收速率则随pH值增高而下降。 (2) 对植物吸收离子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pH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左:对燕麦吸收K+的影响;右:对小麦吸收NO-3的影响 黑色宽度代表供植物吸收养分的溶解度 B 间接影响 - 影响到离子有效性和微生物活动,比直接影响大得多。 在土壤溶液碱性时,Fe呈不溶解状态,能被植物利用的量极少,而在酸性环境中Fe的溶解度加大,植物受害。 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在酸性条件下,根瘤菌会死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在碱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增多,减少氮素营养的吸收。 5、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如P、 K可促进N的吸收 抑制作用:如磷过多,可形成Zn(PO4)2,影 响根系对Zn的吸收。 五、 植物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二)进入的方式: (三)优点: 1.补充根部吸肥不足或幼苗根弱吸肥差。 2.某些肥料易被土壤固定,叶片营养可避免。 3.补充微量元素,效果快,用药省。 4.干旱季节,植物不易吸收,叶片营养可补充。 (一)根外营养:植物地上部分对矿物质的吸收过程;其主要器官是叶片,故又称为叶片营养(foliar nutrition) 。 气孔,角质层 §4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一 矿质运输的形式 金属元素(离子形式) 非金属元素(有机物、无机物): 1 N :大多根内转化为有机氮运输 ⑴ 氨基酸 ⑵ 酰胺 ⑶ 硝酸盐 2 P :H2PO4ˉ、有机磷化物 3 S :SO42-、甲硫氨酸 1 运输途径: 根表皮到导管径向运输:质外体、共质体; 根向上运输:木质部,可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叶向上、向下运输:韧皮部,可横向运输到木质部。 图示; 2 运输速度:30~100cm/h 三、运输动力: 离子进入导管后,主要靠水的集流而运到地上器官,其动力为蒸腾拉力和根压。 二、运输途径和速度 S1 S3 S2 A B S6 S5 蜡纸 树皮 42K 处理 I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