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义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学讲义4

第二部分 刺法灸法 第二十一单元 毫针刺法   一、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体位   临床上常用体位有以下6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部分四肢的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和四肢外侧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的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侧头、面、耳前后和侧颈部的腧穴。   (二)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2.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4.治疗室内的消毒:   二、进针方法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   (一)单手进针法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三)针管进针法: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一)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二)决定针刺深度的原则   1.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   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四、行针方法   基本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   五、得气   (一)得气的概念: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二)得气的临床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临床上一般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疗效较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六、针刺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一)基本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二)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4.开阂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七、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方法及预防   (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