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传质理论模型.ppt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种传质理论模型

溶质渗透理论模型 考虑了形成稳定浓度梯度的过渡时间。此段时间内,有 一个溶质从相界面向液膜深度方向逐步渗透的过程。 表面更新理论 丹克瓦茨(Danckwerts)摒弃了停滞膜的概念,认为气液接触表面是在连续不断地更新,而不是每隔一定的周期 ?c 才发生一次。即 湍流的某些旋涡能直接在界面与湍流主体之间移动,使液体表面能够不断地为湍流区移来的一个个液体单元所更新。 处于表面的流体单元随时都有可能被更新,无论其在表面停留时间(龄期)的长短,被更新的机率相等。 引入一个模型参数 S 来表达任何龄期的流体表面单元在单位时间内被更新的机率(更新频率)。 由于不同龄期的流体单元其表面瞬时传质速率不一样,将龄期为 0→∞ 的全部单元的瞬时传质速率进行加权平均,解析求得传质系数为 表面更新理论 该理论得出的传质系数正比于扩散系数 DAB 的 0.5 次方; 该理论的模型参数是表面更新机率 S,而不是接触时间 ?c ; 目前还不能对 ?c 和 S 进行理论预测,因此用上述两个理论来预测传质系数还有困难; 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指出了强化传质的方向,即降低接触时间或增加表面更新机率。 *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TGU Lai Qingke *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TGU 1、吸收时,在气液两相接触面的两侧分别存在气膜和液膜,两膜内均呈滞流流动,其厚度随流体的流速而改变。吸收过程中,溶质以稳定的分子扩散的方式从气相主体连续通过此两层滞流膜而进入液相主体。 2、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相互平衡 。即pi与ci互成平衡。 3、在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体的湍流流动,浓度均匀,不存在浓度差,即不存在吸收阻力。溶质从气相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所有的阻力仅存在于两层滞流膜中。气膜中吸收推动力为pG-pi,液膜中的吸收推动力为cL-ci。 双膜理论要点: 缺陷: k∝D,而实验k∝Dn,n为数值大约在0.5和1之间。 说明δGδL不仅与流动状况有关,且与溶质组分的扩散系数有关。 膜很薄,忽略其中溶质的积累过程;传质开始时,稳定浓度梯度的建立过渡时间很短,可以忽略。 溶质渗透理论模型 工业设备中进行的气液传质过程,相界面上的流体总是不断地与主流混合而暴露出新的接触表面。赫格比(Higbie)认为流体在相界面上暴露的时间很短,溶质不可能在膜内建立起如双膜理论假设的那种稳定的浓度分布。 ? 增加 界面 cAi cA0 距相界面的距离 液相浓度cA ? ? ? 溶质通过分子扩散由表面不断地向主体渗透,每一瞬时均有不同的瞬时浓度分布和与之对应的界面瞬时扩散速率(与界面上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流体表面暴露的时间越长,膜内浓度分布曲线就越平缓,界面上溶质扩散速率随之下降。 直到时间为?c 时,膜内流体与主流发生一次完全混合而使浓度重新均匀后发生下一轮的表面暴露和膜内扩散。?c 称为汽、液接触时间或溶质渗透时间,是溶质渗透理论的模型参数,气、液界面上的传质速率应是该时段内的平均值。 由该理论解析求得液相传质系数 缺陷: 仍然基于膜模型,只是采用了非定态扩散,强调液相的过渡阶段,主要是针对难溶气体的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 该理论指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 DAB 的 0.5 次方成正比,比双膜理论更加接近于实验值,表明其对传质机理分析更加接近实际。 A 表面更新模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