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德国文学.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世纪德国文学

魔鬼与浮士德赌赛 魔鬼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订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后者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便永为魔鬼所有。 人物传说 浮士德原为15、16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师,在传说中有两人,其一为魔术师约翰尼斯·浮士德,另一为占星术师盖奥尔克·浮士德。 最初把浮士德传说编成通俗故事的是约翰·施皮斯,他的《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于1587年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出版,颇受欢迎。1588年,杜平根大学学生又将故事改编成韵文,并被译成英、法、荷兰文,流传国外。 故事传至英国后,马洛(1564—1593)据此编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浮士德在剧中得到剧作家肯定,但最终仍未能免除被恶魔劫往地狱的命运。后莱辛在自己的创作中提出了浮士德的救赎问题。 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独特性 早先的文学人物浮士德在出售其灵魂时所换取的都是一些人类生活中普遍追求的明确价值,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则不同。后者所注重的不仅仅是这些价值,而更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过程。 于是,浮士德说: “问题不在于寻欢作乐。我愿为之献身的,是销魂的境界,是最痛苦的赏玩,是被迷恋的憎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厌烦。我的心胸既已为求知欲所控,今后将不会拒绝任何苦痛,凡是分配给全人类的一切,我将在我的内心独自享用,并以我的心神掌握至高至深的道理,在我的胸中积累全人类的祸福休戚,于是我的小我将扩大成为它的大我,最后将像这个大我一样一败涂地!” 如何成就浮士德 歌德使其主人公成为英雄的途径是,将受压抑的人的巨大能量解放出来,不仅仅是他自身的能量,而且还有他所触及的一切东西的能量,然后是他周围的社会的能量。 成就浮士德的自我期待(自我野心?)过程展示了文化上的自我发展理想与现实社会运动之间的必然联系。 成就浮士德的过程 浮士德的故事可以通过三个变形叙述出来:他最初表现为梦想者,然后通过靡非斯陀的介入而将自己转变为情人,最后,在爱情的悲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将达到自己生命的顶点而转变为发展者。 第一变形:梦想者 一个静坐在哥特式书斋中的人,叹息自己身困牢狱般的世界,而屋外在天地广阔。 他的身份是什么?他为何对自己的生活如此不满?他将依靠什么力量打破现实的囹圄之境? 绝望→复活节(希望)→新的绝望→背负绝望的前行(肉体与灵魂的再次结合) 第二变形:情人 “葛丽卿悲剧”一直被视为《浮士德》第一部的核心。女主人公的善良、纯洁一直是作品引人注目、招人喜爱的原因所在。 这一部分有三个主要人物:葛丽卿自己,浮士德,以及那个“小世界”——葛丽卿所在的那个具有虔诚宗教气氛的小城镇这一封闭世界。 对旧世界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摧毁在浮士德的行动中是同步的。 浮士德若要为自己的发展而牵涉到他人,那么他必须为他们的发展承担某种责任——或者要为他们的毁灭负责。 第三变形:发展者 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实现了从私人世界进入公众生活,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对付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从而一个发展者的身份实现了有效反对封建宗法世界的途径:去构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来掏空或破坏旧世界。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意识形态性阐释 ——自文艺复兴三百年来,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历程艺术化变形与展现。 剧诗的现代性阐释 ——一生展示发展历程的现代人的代表。 ——“描写现代生活的‘伊利亚特’”(普希金)。 “恶”的本质 “我是永远否定的精灵……因为发生的一切终归要毁灭;所以什么也不发生,反而更好些。因此,你们称之为‘罪孽’、‘破坏’的一切,简言之,所谓‘恶’,正是我的恶原质和本性。”(《书斋》) 靡菲斯陀和浮士德是一具躯体中的两种不同精神。 浮士德难题 “在我的胸中,唉,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想从另一个挣脱掉;一个在粗鄙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器官附着于世界;另一个则努力超尘脱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灵境。哦,如果冥冥中确有精灵,在天地之间活动着从事统治,那么请从金色的氛围中降临,把我引向新的、彩色的生活!”(《城门口》) 浮士德难题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起来——怎样谋求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如何协调。“紧贴凡尘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就是浮士德面临的两难心态,他的追求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新的彩色的生活”。 18世纪德国文学 一、文化背景 文化民族之下的文化阶层与宫廷 ——“有教养的市民阶层”; ——启蒙推动下的文化建设宫廷。 邦国政治与文学创作 ——不重视本国文学的诸宫廷; ——不关涉政治的创作群体。 二、文学概况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唯感主义在德国文化中的纠结,使德国启蒙运动摇摆于逻辑认识与个人体验、理智与直觉、道德律令与自然冲动之间。各种文学流派倾向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探求表现为不同的文学趋向。18世纪德国文学中最为重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