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非常好2
实验诊断课件教学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它既不会溢出血管外引起出血,也不会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完善的止凝血与抗凝血机制,这种机制呈动态平衡状态。机体的止血机制包括,①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②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止血作用③纤维蛋白溶解因子和抗纤溶因子的溶栓作用等。 病理状态下,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的动态平衡失调,若止凝血机制亢进或抗凝血机制减退便会形成血栓,临床上出现血栓性疾病。反之,若止凝血机制减退,或抗凝血机制亢进,便会引起出血,临床上出现出血性疾病,本章重点介绍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以及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检测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第七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 (一)出血时间 [原理]将毛细血管刺破,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参考值]测定器法: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BT延长见于: 1、血小板明显减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血小板功能异常; 3、血管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4、药物,如服用乙酰水杨酸等。 (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原理] 在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的琼脂凝胶板中加入一定量受检血浆,在电场作用下泳动一定时间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火箭样沉淀峰,其高度与受检血浆中VWF浓度呈正相关,计算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的含量。 V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促凝指标之一,它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起促凝作用。 1、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诊断VWD及其分型的指标之一。 2、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心梗,心绞痛,脑血管病变,DM,妊高症,肾小球疾病,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MDS等。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二)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参考值]PAIgG为0~78.8ng/107血小板; PAIgM为0~7.0ng/107血小板; PAIgA为0~2.0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ITP患者。也见于输血后紫癜、SLE等。 观察病情:治疗有效,PAIg水平下降;复发则升高。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粘附(PAgT)试验常用玻璃柱法、玻璃球法和玻璃器法。 [原理] 血小板具有粘附损伤的血管表面或异物表面的特性。当一定数量的血小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粘附前与粘附后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即为血小板粘附率(%)。 [参考值]玻璃柱法:62.5%±8.61% [临床意义] 1.PAgT增多:见于血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 2.PAgT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四)血小板聚集试验 [原理]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比浊法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就发生相应的改变,透光度增加。 [参考值]血小板聚集图像的参考值见表 [临床意义] 1.PAgT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PAgT增多:鉴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 第三节 凝血因子测定 [参考值]32~43S,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异常 [临床意义]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先指标。 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HMWK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原理]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 PT正常值为11~13S,病人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早期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DM,急性心梗,急性传染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灼伤,MM,休克,大手术后,妊高症,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低(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