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概念.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原岩 + 变质作用 = 变质岩 ;变质作用、变质相;主要的变质相类型;变质带、变质相和变质级对应关系;Mineral assemblage;?变质相系 1961年,日本岩石学家都城秋穗(Miyashiro) 首次提出,每一个变质相相当于一定的温压范围,然而,在某一个变质地区和变质带中,其温压范围一般很宽,不能用一个变质相来代表,可能表示为一系列的变质相,这就是变质相系。换句话说,在同一变质地带的不同空间上,由变质相系所表达的 峰期变质条件,在P-T图解上构成一条曲线,它们代表当时某种 固定的地热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后者又和固定的大地构造背景联系起来。 变质相系的概念通过变质时的特定地热梯度把变质作用的PT条件与大地构造环境结合起来,对变质岩石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岩石学上的证据,而且为变质地质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都城秋穗划分出五个变质相系 ①低压相系:红柱石-夕线石型,低压型(领家-阿武隈型)以泥质岩石中出现红柱石(低级)、夕线石(高级)及堇青石等为特征地热梯度大于25℃/km。 ②中压相系:蓝晶石-夕线石型,中压型(巴洛型),泥质岩石中出现蓝晶石和夕线石,地热梯度为16-25℃/km。 ③高压相系:硬玉-蓝闪石型,高压型(三波川型),基性岩中出现硬玉+石英、蓝闪石、硬柱石等矿物为特征,地热梯度 小于16℃/km。 ④低压过渡型,也称为布恰型(Buchan type),以泥质岩石中出现红柱石-十字石,或红柱石-蓝晶石??。 ⑤高压过渡型,以出现 蓝闪石和蓝晶石??为特征。 后两个类型有若干问题?? 所谓地热梯度的界线也有争议; 高压相系:板块俯冲 中压相系:大陆造山带 低压相系:岛弧、洋中脊、 热接触变质;变质作用P-T轨迹是指一个岩石从变质作用开始到剥露至地表所经历的温压条件变化的全过程。 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研究是变质地质学的最新进展,反映与变质作用历史有关的动力学过程,根据热传导理论和现代热力学的原理,把变质过程中的热体制和构造作用联系起来。 ;;利用锆石生长环带及其包裹体 确定岩石 P-T 轨迹;Photomicrographs of mineral inclusion assemblages in zircons and CL image of host zircons from paragneiss. ;1.现代板块离散边界-大洋中脊;;During extension at mid-ocean ridges (red-orange), convection carries heat to very shallow levels, where 7-km thick oceanic crust(including 4 layers) forms; 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produces low P/T metamorphism, often called seafloor metamorphism;1、整个洋壳都发生了洋底变质作用; 2、Addition of water from the surface;俯冲带的分类;从洋壳(B型)→陆壳俯冲(A型)→大陆碰撞;高压-超高压超高压变质都发生在板块汇聚边缘, 与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有关. 大洋向大陆俯冲的大洋俯冲带—形成低温榴辉岩和蓝片岩及蛇绿混杂岩; 大陆—大陆之间的大陆型俯冲带—中高温榴辉岩, 片麻岩及石榴橄榄岩;One of the best indicators of former subduction is the presence of 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a belt of typical Greenschist and Amphibolite metamorphism flanked by a belt of Blueschist metamorphism.;Beneath SW Japan, the maximum depth of intraslab earthquakes is 50 to 65 km. In SW Japan, Holocene volcanism is relatively sparse. Andesite and dacite erupted at Daisen and Sambe volcanoes in SW Japan are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adakites, which are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