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方戏 ppt
多彩地方戏 一 中国的剧种 我国是一个多剧种的国家,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相互映衬。(数量在减少) 地方戏的产生,除某些古老剧种的遗脉外,大都是在花部兴起的时候萌芽、京剧形成后诞生的。(花雅之争) 地方戏以不同的声腔、语言、表演风格和美学趣味,服务于中国特定的人群。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言”,固守着一方土地,生老病死 需要娱乐→自娱自乐→产生了自己的剧种(一地有一地之剧种的主要原因)→演出的活跃,戏班的职业化,演艺水平的提高→周边地区扩展→剧种的整合→各剧种有各自的诞生地和流行区 在我国长久的农耕文明和乡村社会格局中,地方戏所沉淀的其实是某一地域的整体文化精神 地方戏的声腔系统 明代的四大声腔: 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 地方戏的声腔系统: 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皮簧腔 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它的古老形式是昆曲,后来出现了“地方化”的演唱,如苏昆、川昆、徽昆、湘昆等,它们是地方戏中的前辈剧种。 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弋阳,“一唱众和”,惯用帮腔,长江流域的地方剧种多属于它的麾下,如赣剧、川剧、湘剧、徽剧、婺剧、闽剧等。 柳子腔,发源于山东,是在民间歌谣、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隶属于它的多是花腔“小”戏,大多不冠以地区名,如湖南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云南的花灯戏等。 还有一些虽未归于此声腔系统,但确实是从山歌民谣、小曲发展而来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等。它们极具花腔小戏的风范,更集中地代表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风采和审美趣味。 梆子腔,发源于陕西一带,以梆为板,音调粗犷激越,多在黄河流域流传。如秦腔、晋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等。都属于北路剧种,它的文化渊源深厚,气势磅礴。 皮黄腔,是一种复合声腔,是“西皮”与“二黄”的结合,开始了板腔体戏剧的历史。主要剧种有京剧、汉剧、桂剧、滇剧、粤剧等。 二、部分地方剧种 昆曲,古老的戏曲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表演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明显是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 代表性剧目如《鸣凤记》,《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玉簪记》,《风筝误》,《十五贯》,《桃花扇》,《长生殿》等。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秋江》《思凡》《断桥》《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等。 黄梅戏 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于20世纪初年正式形成于安徽安庆的怀宁一带。 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质朴自然、通俗简约、歌唱性强,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易懂易学易流传。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闹花灯》,《打猪草》等 越剧 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主要的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1906年,说唱艺人首次化妆演出,标志着它作为剧种的正式形成。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 因演出用檀板、笃鼓击节,曾名“的笃班”,或“小歌班”。1916年进入上海,20-30年代,女子科班大兴,“女扮男装”是该剧种的一大特色。 曲调优美,长于抒情,表演细腻、恬雅,有南方文化的纤秀。 花旦有袁雪芬“袁派”,傅全香“傅派”,戚雅仙“戚派”;小生有范瑞娟“范派”,徐玉兰“徐派”,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论 自由 精品读本.pdf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pptx
- 金融中心施工总承包工程项目特色与观摩亮点介绍.pptx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中易错题重难点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1524.docx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26页】.pptx
- Module 4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外研版(三起)六年级上册英语.docx
- 环球金融中心项目专项测量放线施工方案.docx
- 环球金融中心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质量创优策划.ppt
- 鼎信JB-QT-TS3200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安装使用说明书 XF2.900.029AS Ver.pdf VIP
-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TCNAS 21─2021解读:胰岛素皮下注射(1).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