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doc
“见”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关键词: “见” 历时演变 动词性用法
一、引言
《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会意。”杨树达:“见疑当读为‘献’。”[1]19商承祚曰:“卜辞‘见’字作,望、?R字作,目平视为见,目举视为望。决不按《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2]2811吕叔湘的《见字之指代作用》最早提出“见”字的指代性副词用法,为用作指代性的“见”做出定性,即这种用法的“见”非代词,而是指代性的副词。当代学者对“见”字的研究包括连丽萍的《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3],从古汉语的角度对“见”的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未能从甲骨文和金文时代的用法进行研究。陈若愚的《“见”字读音、词性、词义辨――多音、多类、多义字教学札记》[4]从音义和简单的词性用法上进行研究,不过过于偏重教学,没有十分深入地从“见”的词性演变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些学者都是对“见”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本文意在从“见”的源头梳理词性与词义的发展历程。
二、甲骨文中“见”的意义及用法
由甲骨文中“见”的字形可以看出,“见”为一人目平视之形,从汉字最初具有象形的特点可知,“见”最初的词性为动词。下面即分析甲骨文中“见”的词性和含义。本文所用卜辞均选自《甲骨文合集》。
1.动词
1)视也
乙酉卜,王贞,师不余其见二月。(20391)
贞,呼见师般。 (4221)
2)巡视也
贞,乎往见于河,有来。 (40415)
见于河,允亡来。 (8328)
3)谒见也
己未卜,壳贞,缶其来见王;己未卜,壳贞,缶不其来见王 (1027)
4)读如展,省阅也
甲戌卜,贞,翌乙亥侑于祖乙三牛,卓见匕牛,十三月。 (520)
囗戌卜,贞,卓见百牛囗用自上示。 (102)
5)侦伺也
贞,登人五千乎见(工口)方。(6167)
癸酉卜,王贞,自今癸酉至于乙酉邑人其见方印,不其见方执,一月 (799)
允亡……不见方。(20491)
例1中为“视”义的“见”应为“见”字的本义,即“看见”。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5]275甲骨文中“见”已由本义“视”引申出“巡视、省阅、侦伺”的义项,这是一条引申路线,另一条则由“视”义引申出“谒见”义。
2.名词
方国名
壬辰卜,方其(??羊)见何。(7432)
丁未卜,贞,令立见方,一月。(6742)
……见入三。(9267)
以上为“见”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仅有动词与名词两种用法,此时,“见”的词性与词义都比较单一,且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见”的词义与词性都在不断丰富,而由于交际的需要,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越来越丰富,“见”的动词词性不断虚化,以便表达更丰富的含义和更好地组成句子。
三、金文中“见”的意义及用法
1.动词
南夷东夷其见 。宗周钟)
子见在大室。(子尊)
则臣不忍见施。(中山王●方壶)
侯见于宗周,亡囗。(麦尊)
见其金节,则毋攻。(鄂君启节)
这里的“见”仍是实意动词,其中的主语“南夷、子、侯、‘见’前省略的主语”都是动作的施事者,这个用法与甲骨文动词中五例的主语都是施事者是相同的,这里的“见”都是表实意的实义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一旦主语被放到宾语的位置,“见”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2.助动词
见厌于公。(沈子●)
公大史咸见服于辟王。(乍册〈虎鬼〉卣)
?]侯旨初见事于宗周。(?]侯旨鼎)
在上面三例中,主语不再是动作的施事者,而转变为动作的承受者,其中的宾语或省略的宾语变为动作的发出者,为了不影响句意的正常表达,就需要成句时得到某些词的帮助,因此,这三句中的动词“厌、服、事、施”之前便出现了一个起到此作用的“见”字,翻译时可译为“被”,此时的“见”不再是实意动词,而虚化为在动词前面帮助成句的助动词。“见”的第一步虚化到此完成。①
四、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进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6]272语言进一步向前发展,语法也进一步发展,“见”的词性和意义亦不断发展。
1.动词和助动词“见”
“见”的本义表示“看见”,但除了“看见”义外,还有“现”的意义,读如“现”。杨树达在《词诠》中指出“见”与今“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