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博物志》中看晋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民俗.doc
从《博物志》中看晋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民俗
摘要: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了晋代以前的丰富内容,还记载了晋以前的古代汉人的民俗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如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生育等。《博物志》内容包罗万象。本文仅就民俗方面作了一些整理和论述。
关键词:《博物志》 晋代以前 中国古代民俗
《博物志》,作者张华[晋](公元232 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州)人。根据史书记载,他小时生活十分贫困,曾经牧羊,但好学不倦。他写过一首《励志诗》,用以策勉自己。他看书很驳杂,“圆纬方技之书,莫不祥览”,这与后来他编写《博物志》有很大关系。他年轻时写过一篇《鹤鹩赋》,得到阮籍的称赏,因而成名。后来他做了官,对待一些有才能的和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总是“咨差称咏,为之延誉”,这样就有一批知识分子集结在他的周围。《博物志》是张华最负盛名的著作。
《博物志》主要内容包罗万象,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奇异的草木虫鱼和飞禽走兽的描述,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故事的记录,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的材料和古代风俗习惯。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古代的民俗是有参考价值的。这里面有的记录内容是别的书籍在此以前不曾记载过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探索其的演化及源流。但是这本书因为流传久远,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晋代以前的许多风俗习惯,如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生育等,现在笔者把它们整理出来。让人们从中更多地了解晋代以前的中国古代风俗。
一、服饰
《博物志》记载了汉末的人们“丧乱绝无玉佩,始复饰之”,在于“今之玉佩,受于王粲”。而当时男子所穿的衣服是“男子皆拣衣,有故乃素服”,戴的是“有冠无帻,故虽凶事,皆著冠也”。到了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而到了魏朝,曹操发明了白恰,常用的建安巾于是逐渐废弃。惟独“二学书生猫著也”。这说明了汉至魏的人们服饰还是比较简单,汉朝一般穿庶衣,戴冠;有凶事才穿素服。直到魏朝才有巾戴。
二、饮食
《博物志》记载了当时人们饮食的一些习惯,地处东南的人们吃以龟蛤螺螃等水产为主并且以它们为美味,不觉有腥臊味:而西北的人们主要以陆上的野生动物为主,如狸兔鼠雀等,并以其珍味,不觉有膻味。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决定的,人们的食物一部分需要从自然中补充,同时地理环境又影响了他们补充的食物的品种和饮食习惯。如东南的江河湖泊比较多,气候温和。水产丰富,人们比较容易捕获;西北比较干旱,水产品少而飞禽走兽多,并容易获取。同时《博物志》还记载了一些饮食食品的做法,如左元放荒年法:择大豆粗细调均匀。必生熟按之,令有光,烟气彻豆心内。先不食一日,以冷水顿服。其鱼肉菜果不得复经口,渴即饮水,慎不可暖饮。初小困,十数日后,体力壮健,不复思食。服法:鲛法服三升为剂,亦当随入先食多少增损之,盛丰欲还者葵子及脂苏,服肉羹渐渐饮之,须豆下乃可食,豆未尽而以宝物肠寒,则杀人矣。《孔子家语》曰:“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无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泽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能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仙传》曰:“虽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钟焉。”西域有葡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食忌:人吃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吃榆则眠,不欲觉;吃麦稼,令人力健行;饮羹茶,令人少眠:人常食小豆,令人肥肌粗燥;食燕麦令人骨节断解;人食燕肉。不可入水,为蛟龙所吞;人食冬葵为狗所咬,疮不差或致死:马食谷则足重不能行;雁食栗则翼重不能飞。
三、居住
古代中国人由于地域和气候的不同,居住的方式也不同,“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同时,他们的住所也跟他们的生活所需有关,不仅仅是避寒暑。居住山上的人大多以采为主,近水居住的人一般以渔为生,并且居住在高山上又取平地居住,而下面平地又选择高处居住,“居在高中之平,下中之高”。这说明中国古代居民已知道怎样选择好的住所,居高取平,有利于他们的耕种和活动;低处居高,这样他们就不容易被大水淹或冲。
四、丧葬
《博物志》记载,越国的东面有个叫“骇沐国”,人们把生出的长子“解而食之,谓之宜第”。“父死则负其母而弃之”,并言“鬼妻不可与同居”。还记载了“二次葬”。楚国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朽之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为孝也”。这里的“朽”就是“殇”,剔肉之意。这里的记载跟两广的二次葬很相似,笔者认为这是二次葬的源头,只是社会发展越来越文明,由把死者剔肉改为用埋葬使肉腐烂,然后拾骨头埋葬。还有“火葬”记载,秦之西有义渠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