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衍射-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PDF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射线衍射-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高分子研究方法 X 射线衍射 X 射线的发生和性质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在 相对阴极的金属阳极上发射出一种新的射线,虽肉眼不可见, 但可从其引致铂氰化钡荧光屏发光而察知。由于当时人们从 未知晓此类射线,所以称之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伦 琴的发现,也称之为伦琴射线。 X 射线的性质与可见光线有差异,例如:穿透力强, 可透过一些可见光不能透过的物质,如黑纸、皮肤等;荧光 效应,可引致荧光物质如ZnS 、CdS 、NaI等发出荧光;电离 效应,可使气体发生电离;感光效应,即使底片感光;杀伤 效应,可以杀伤生物细胞;在电场作用下仍作直线传播;穿 透物质时可以偏振化,各种物质对它的吸收系数各不相同; 各种物质对X射线的折射率,n1,所以它不可能像可见光那 样利用折射效应来聚焦和放大;基于上一点的原因,其在两 种物质界面上全反射的临界角仅为10’~30’;当它穿过晶体物 质时,出现衍射现象等等。 从X射线的晶体衍射效应等使人们最终认识到它是一种 电磁波,当然它同样具有波粒两重的特性,它的波长介于紫 外线与射线之间,约在0.01~ 100Å 。硬X射线(=0.05~ 1Å) 穿 透力强,常用于金属探伤与医学透视;软X射线(≥1Å) 中, =0.5~2.0Å的波段被用于晶体的结构研究,因这一尺度恰在 原子间与分子间的间距范围,若波长太短,例如0.5Å,则 晶格的衍射集中于低角度区,不易分辨;若波长太长,例如 0.5Å,则X射线途经空气与试样时,吸收严重,不利测量。 X射线衍射的发现  1895 W. K. Röntgen (德) 发现X射线,认为是短波长的 “以太横 波”。1901年,获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01 R. D. Francis &H. William (美) 出版 《X射线在医学上的应 用》,放射治疗开始系统化。  1905 C. G. Barkta (英) 研究X射线的散射和吸收时,发现X射线 的偏振现象。  1908-1909 B. Walter &R. Pohl (德) 发现X射线经过尖劈形光阑 出现模糊的干涉条纹。  1910 P. P. Koch (德) 用测微光度计测量了Walter-Pohl相片上的干 涉。  1911 C. T. R. Wilson (英) 发明云雾室,证实X射线的电离作用。  1912 A. Sommeffeld (德) 根据Koch测量的结果,计算出X射线的 -8 波长约为410 mm 。  1912 M. von Laue ,W. Friedrich & P. Knipping (德) 发现 CuSO ·5H O结晶(三斜晶系) 出现X射线衍射斑点,但尚未诠释。 4 2 X射线衍射的运动学理论  1912 M. von Laue (德) 和W. Fredrich与P. Knipping 通过ZnS 、PbS和NaCl 结晶(立方晶系) 的X射线衍射, 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提出了Laue方程,指明在 +  NaCl 晶体中,没有NaCl 分子,而是以Na 和C1 离 子形式存在——近代结晶化学开始发展。1914年,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12~ 1913 W. L. Bragg &W. H. Bragg (英) 建立X 射线反射公式—— X射线晶体学诞生。1915年,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衍射的动力学理论  1913 C. G. Darwin (英) 提出X射线衍射的动力学理论,解 释了完善晶体的初级消光与镶嵌晶体的次级消光。  1916 P. P. Ewald (德) 发展X射线衍射的动力学理论。  1931~ 1960 M.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