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建文削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若建文帝没有削藩,大明将走向何方 ——浅谈“靖难之役”的历史必然性 内容提要:分封制是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翻开明史《 太祖本记》 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朱元璋实行封藩与大封功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洪武三年夏四月,封皇子核为秦王、钢晋王、棣燕王...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改封豫王桂为代王 、汉王模为肃王、卫王植为辽王。至此,朱元璋二十四子全部封王。[1]这样的做法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巩固边疆安宁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为他的继任者建文帝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必然成为了“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关 键 词:建文帝;削藩;靖难之役;朱棣 建文帝为什么要削藩 要了解为什么削藩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了解一下从先秦到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的时间里一直存在一个制度,那就是分封诸侯、王公贵族的制度。这个制度起源于西周,在历代、历国都有他不同的形式。在为江山社稷的巩固起到了诸多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隐患。这里我们就先以西汉为代表来说明一下这种类似“双刃剑”的制度。 西汉“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 汉承秦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 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文帝、景帝时,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叛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诸侯国的力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开创了一代盛世。 建文帝削藩的背景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大明王朝。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王朝初建,国内政局仍不稳定:一方面退到漠北的北元势力的不断骚扰,,成为新王朝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农民将领,开国后变成了拥有军政大权的世袭贵族,他们的向背对洪武政局的安危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了减少矛盾的对立,他深知那些为建立新王朝而有汗马之劳的功臣,更是新政权的支柱。为了他自身与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尽快地去完成统一事业,朱元璋不得不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政治、经济权力的再分配,这就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根本原因。也就在此时,朱元璋开始大手笔分封藩王,来进一步巩固“朱家”天下。 随着新政权的巩固,功臣们凭藉手中的权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渐渐形成了一股对抗皇权的力量。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不仅欺凌平民,武断乡曲,隐瞒土地,逃避赋役,甚至公开破坏法令,成为封建政权的离心力量。并发展到“武臣恃臣骄态,得罪者渐重[2],倚势冒法,凌暴乡里而诸勋臣亦不禁 ”[3]的地步。这等对抗行为于朱元璋所不可忍,于是有了大肆屠杀功臣的举动:早在太子朱标健在时就有了胡惟庸案,以“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蓝玉案,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杀戮功臣宿将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番王的薪俸由朝廷支付朱允炆朱允炆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克南京,火烧皇宫,建文帝不知所终。六月,朱棣在南京正式称帝,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1、削藩政策制定上的失误,这就是他失败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他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让朱棣他们进京吊唁朱璋,而放虎归山,错过了削藩的最好机会第二个失误在削藩的次序上当时黄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发生了分歧,黄主张先削周王,周王是燕王胞弟,先除其

文档评论(0)

nxuy1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