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硬膜外血肿可含有气体 若血肿跨过中线 (矢状缝)时说明其位于硬膜外。 鉴别点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 有或无明确外伤史 着力点 直接受伤部位 多对冲部位,同侧少 骨折 多伴有骨折 少伴有骨折 出血来源 脑膜中动脉,静脉窦,板障静脉 脑表面动脉静脉,桥静脉 意识障碍 多较轻 多较重 鉴别点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形态 多为梭形 多为新月形 范围 局限 广泛 颅缝 多不跨越颅缝 可越中线(矢状缝) 多跨越颅缝 不越中线(矢状缝) 脑挫伤 可伴发,受冲部位,轻 多伴发,对冲部位,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较少伴发,较轻 较多伴发,范围较广 重点: 硬膜外血肿的基本形态 血肿部位与受伤部位的关系 与颅骨骨折的关系 血肿范围与颅缝的关系 与硬膜下血肿的不同点 影像特点与脑膜解剖的联系 引出的问题 为什么硬膜下血肿可以无外伤史? 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机制? 相关血管的解剖(桥静脉)? 影像学特点与解剖特点的相关性? * * * * * * * * * * * * *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特点 临床病史: 男,5岁10月,以“外伤后头痛头晕4小时余”为主诉入院。 约4小时前不慎跌倒致伤,伴短暂意识不清,具体持续时间不详,不能回忆事发当时情况,诉头痛头晕,腹部疼痛,伴有间断恶心呕吐,未见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 CT征象: 两侧顶部梭形高密度影, 边界清晰。 两侧顶骨骨折。 两侧顶部皮下血肿。 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 CT诊断: 两侧顶部硬膜外血肿 并两侧顶骨骨折。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特点? 形成机制及相关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 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点? 教学内容: 硬膜外血肿相关的解剖学基础:脑膜的分层及解剖特点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机制 CT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征象与形成机制、解剖学的相关性分析。 解剖学基础: 脑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 脑 膜: 厚而坚硬的双层膜: ①外层:贴于颅骨内面,称为骨膜层; 内层:厚而坚韧,称为脑膜层。 ②硬膜与颅板结合较紧密,颅缝和颅底附着更为牢固,很难分离。 主要作用保护大脑。 ------与硬膜外血肿形态的联系? ------硬膜外血肿能否跨越颅缝? 两层硬脑膜在一些部位分开,内衬有内皮细胞形成硬脑膜窦:上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海绵窦等。 硬脑膜内层在某些部位形成一些板状隔,分隔颅腔,形成特殊结构:大脑镰,小脑幕,鞍隔。 ------跨越中线的血肿是哪一种血肿? 蛛 网 膜 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不伸入脑沟内。 与硬脑膜间有潜在的间隙,易分离。 蛛网膜颗粒: ①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 ②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附于脑的表面并伸入脑沟内。 脑池:蛛网膜随大脑镰、小脑幕伸入大脑纵裂、横裂外,均跨过脑的其他沟裂不伸入其中,使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扩大称为池。最大的池为小脑延髓池。 硬膜外血肿: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的血肿。 很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机制是? 颅骨受力 引起直接受力部位的骨折 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 出血来源? 出血来源: 脑膜中动脉:最为常见. 出血速度快,可在6-12h或更短的时间内出现症状。 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少数,出血症状可较迟。 脑膜中动脉颈外动脉-上颌动脉(走行于颞下窝、翼腭窝)-l脑膜中动脉(棘孔)-颅腔(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 分类: 按出血来源不同 1.动脉性硬膜外出血: 2.静脉性硬膜外出血: 伤后出现的早晚: 1.急性:80%以上 2.亚急性:10%左右 3.慢性:少见 急慢性出血的观点? 急性:多为动脉损伤所致,血肿迅猛增大。 慢性:多用出血速度来解释血肿形成过程。 “血肿部位”观点:认为是慢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因素。发生在不常见部位的血肿,因这些部位硬膜与颅骨结合较紧密,不易短时间内形成血肿。 “出血来源”观点:认为静脉出血是慢性/亚急性血肿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 轻原发脑损伤:短暂昏迷---“中间清醒期” ---脑疝昏迷; 重原发脑损伤:持续的意识障碍; 无原发脑损伤:早期无意识障碍,只有血肿增大导致脑疝时才出现意识障碍。 瞳孔改变 早期瞳孔缩小,晚期散大。 锥体束征 脑疝造成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瘫痪。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特点: 受力点:直接受力部位 骨折:绝大多数伴有同侧颅骨骨折。 损伤血管:70-80%脑膜中动脉破裂而出血。 急慢性:出血急,82%为急性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特点: 典型形态:梭形,局限。 颅缝:多不跨越颅缝 -骨折不跨越颅缝, 则血肿不跨越颅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