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献应用及诠释方法(下)
文献应用及诠释方法(下) 三、 原始素材与二手资料
(一) 善用二手资料,权作研究的起点
毕生钻研古代学术的老学硕儒,礼敬原典文献,比之采铜于山,以为无可取代,形成文献运用的一种迷思。但是中西兼采的新史学家,胸襟更开放,眼界更会通。新史学家固然同意“史料以原始为佳”;而且,研究时亦参酌二手文献,所谓“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如何炳松所言:
史料以原始为佳,唯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试言其利,盖有四端:示后人以取材之地,其利一也。省后人考证工夫,其利二也。能为后人断定往事,其利三也。能省后人编著工夫,其利四也。(何炳松《历史研究法》第二章《博采》)
有关文献运用,学术界流传一种说法,有人奉为金科玉律,我则以为似是而非:多用原典素材,不用转手资料,不用二手文献。迷信原典文献,不屑参考他人研究成果,这未免傲慢与偏见,不符学术规范。若将上述观点稍作调整,作一转语:原典文献,宜多征引;二手数据不能不用,但尽可能少用。如果放眼所及,尽是二手数据,将严重排挤作者在论文中的话语权。犯了失语症,流于他人的代言。所以,对待二手数据的态度,是善用,持与原典文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二手数据本有触发、增益之功能。二手数据绝不是学术禁脔,关键在如何善用。史料文献之价值,自然以原始为佳。原典素材,就是一手文献;孳生史料,就是二手资料,也就是近人的研究成果。近人研究成果,如果写得好,很精辟独到,很有创见心得,是可以考虑选用的。精彩可取的二手数据,致力“接着讲”的创造开拓,善加参考利用,自有触发借鉴之功,并非一无可取
学术研究强调“借用与连结”,二手文献、近人成果,正是促成“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触发能量。应该审慎选用,而不是完全拒绝往来。历史学者何炳松所谓“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所称“孳生史料”,即是二手文献、学界成果,选择其中“精者”,断无不可用之理。至于所称原始史料有四利:一、 示出处;二、 省考证;三、 断往事;四、 省编著,推而至于经学、义理、文学之原典文献,大抵都具备相似的功能。第一手数据的可贵,可以想见。不过,不能因此就抹杀二手文献具有开拓创发之功。反之,如果原典文献已经开发,亦有若干研究成果,研究者亦不能视若无睹,无视其成果之存在。一些研究生及部分?W者,迷信原典文献的神圣,不屑征引相关研究之二手资料,其傲慢与偏见,几与故步自封者等伦。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剑鸣铁口直断:“完全凭借第一手文献,是不可能做研究的!”良心警语,如狮子吼,又如海潮音,值得深思
(二) 全仰赖原典文献,是做不成研究的
原典文献,是信据的来源,论说的根本,研究的础石。二手文献,从原典文献开枝散叶而来,所谓“孳生史料”、二手资料,何炳松以为精良者具备四利,善加使用,可以长善救失,触发无限。一手原典和二手文献,应该相辅相成,不能偏废。李剑鸣之言,值得参考:
完全凭借第一手文献,是不可能做研究的。如果不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第二手文献,所取得的成果,在学术上肯定要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第一手文献和利用第二手文献,在研究中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倘若偏废一端,就会严重影响工作的成效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第六章《继承与创新2007年版)
做学术研究,尽可能使用原始文献。因为原始资料如实存真,保留较多的本色和原味,能客观反映当时的信息。二手文献由原始资料衍生,经过加工再制,不免流失许多原汁原味。何况添枝加叶,有可能师心自用,对于文献的真实信度渐行渐远,这些现象确实存在。所以,就论文写作而言,原典文献永远是宗主,而二手资料只能是宾从。作文不可以喧宾夺主,论文写作又岂能太重转手而忽略原典?就算原始文献征引,也要慎选版本善本;否则,原始资料经过辗转传播,也难免鲁鱼亥豕,渐失本真。所以《庄子》濠梁之辩,有“请循其本”之说;《三传》解释《春秋》,渐失其真,所以宋儒治《春秋》,呼吁以经治经,“求圣人之义于圣人手笔之书”,就是回归第一手文献
原典文献天成自然,如实存真;未经雕琢,不失本色,当然值得宝贵珍视。唐写本、宋版书所以珍贵,出土文献作为二重证据之所以重要,理由在此。版本学、校雠学、文献学、考据学特别宝重一手资料,也是看中它的本来面目。其中道理并不高深,老学宿儒尤其耳熟能详。“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就原典文献来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盖就独学无友,错失观摩切磋而言之。所以,信奉第一手文献可资利用,而排除转手数据之触发激荡,如此偏执枯窘,肯定自有局限和不足。学界心知肚明,只缺畅快指陈,和盘托出而已。“完全凭借第一手文献,是不可能做研究的!”这句话犹暮鼓晨钟,发人深思,值得大书特书
有些学者过度迷信一手资料的权威神圣,做学术研究绝不越雷池一步,独抱“原典”究终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