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章油田污水处理
图6-4 粗粒化除油器工艺原理图 1—进水口;2—出水口;3—粗粒化段;4—蜂窝斜管; 5—排油口;6—排污口;7—维修人孔;8—折装斜管人孔 粗粒化除油装置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聚结分离器采用卧式压力聚结方式与斜板(管)除油装置结合除油。原水进入装置首端,通过多喇叭口均匀布水,水流方式横向流经三组斜交错聚结板,使油珠聚结,悬浮物颗粒增大,然后再横向上移,自斜板组上部均布,经斜板分离,油珠上浮集聚,固体悬浮物下沉集聚排除,净化水由斜板下方横向流入集水腔。高效聚结分离器工艺原理图见图6-5所示。 聚结分离器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图6-5 聚结分离器工艺原理图 1—进水口;2—出水口;3—排污口;4—污油口; 5—进料口;6—蒸气回水口;7—安全阀;8—出水档板 聚结分离器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压力除油器 为了提高除油设备单位容积处理能力及防止氧进入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国内外研制了大量的压力式组合除油装置。 这些装置都是在上述粗粒化及斜板除油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图6-6 压力除油器示意图 压力除油器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来污水悬浮物含量宜较低;原油相对密度小于0.90。 聚结床表面负荷:20~30 m3/(m2· h); 聚结材料填装高度:1~1.2m; 分离段最小分离时间:30min; 聚结段每段最大水头损失:1~2m。 除油段进水含油1000 mg/L以下,出水含油小于50mg/L,过滤后出水含油小于 30mg/L。 压力除油器技术要求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四、气浮法除油(除悬浮物) 气浮法就是在含油污水中通入空气(或天然气)或设法使水中产生气体,有时还需加入浮选剂或混凝剂,使污水中颗粒为0.25~25μm的乳化油和分散油或水中悬浮颗粒粘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上并加以回收,从而达到含油污水除油除悬浮物的目的。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气浮除油(除悬浮物)设备,按照气体被引入水中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诱导气浮(亦称吸气浮选)设备 叶轮诱导气浮机 喷射诱导气浮机; 其二是溶气浮选装置。 气浮除油设备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叶轮诱导气浮机是利用直立于气浮分离室内的高速回转叶轮吸入气体,在气浮分离室内形成大量微小气泡,气泡夹带水中分散油滴上浮,完成除油分离。 叶轮诱导气浮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图6-9叶轮诱导气浮机结构示意图 主要特点: 工业应用历史长,比较成熟; 主体为高速回转运动的叶轮,易于损坏,操作维护相对费事; 有机电运动部件,必须有安全防爆措施; 能耗相对较高。 叶轮诱导气浮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喷射诱导气浮机一般为多级串联结构,其工作原理如图6-10所示,它采用四个喷射器及对应的四级浮选腔,利用喷射器原理,将部分处理后的水经循环泵送入喷嘴,当水从喷嘴高速喷出时,在喷射器的吸入室内形成负压,气体则被吸入室内,气水混合液高速通过混合段时,气体被剪切成微小气泡,气泡在气浮室上浮并将粘附在上面的油珠和固体颗粒带出水面被除去。 喷射诱导气浮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利用引气破碎气泡,不但气泡数量多而且气泡小又均匀; 与油珠、固体颗粒碰撞机会多,除油效率高; 该气浮机运动部件少、能耗低、结构紧凑、占地少、且易制造维修,较叶轮式气浮机可节电50%。 图6-10 喷射诱导气浮机工作原理图 喷射诱导气浮 主要特点: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该装置首先使气体在压力状态下溶于水中,再将溶气水引入浮选器首端或底部均匀配出,待压力降低后,溶入水中的气体释放出来,使被处理水中的油珠和悬浮物吸附到气泡上,上浮聚集被去除。溶气浮选装置工艺示意图如图6-11所示。 溶气浮选装置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图6-11 溶气浮选装置示意图 溶气浮选装置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五、旋流除油 1.基本原理 水力旋流器是利用油水密度差,在液流调整旋转时受到不等离心力的作用而实现油水分离。其基本工艺结构如图6-12所示。 第二节 物理法除油 图6-12 水力旋流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2. 旋流除油器 在对液—液旋流分离进一步研究得到: (1)应产生非常强烈的旋流,使分散相有足够的径向迁移; (2)旋流器直径要小,并有足够大的长径比; (3)油芯附近的液流层必须稳定,避免油、水两相的重混; (4)旋流器应具有很小的圆锥角,导流口能使液流产生好的旋转,旋转轴与旋流器几何轴线重合。 旋流除油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以来,很快在全世界各国油田得到了推广应用,特别是海上油田。 旋流器产品结构形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