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知识点人格的成因本节内容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历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一研究方法采用双生子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二双生子研究高特斯曼提出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大量研究证明遗传对人的智力和个性均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遗传所起的作用无论对智力还是对人格特性都占到左右这对双生子自出
知识点5 人格的成因 本节内容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历 §学校教育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 §自我调控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一)研究方法 采用双生子(twins)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 (二)双生子研究 高特斯曼 (Gottesman,1963)提出: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大量研究证明,遗传对人的智力和个性均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遗传所起的作用无论对智力还是对人格特性,都占到50%左右。 这对双生子自出生起就被分开,31岁初次面,看他们在兴趣和习惯等方面多么像。 艾森克 (Eysenck,1985)指出: 由于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向性和神经质的相关均高于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说明环境在人格的形成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弗洛德鲁斯等人(Floderus et al,1980) 12000名双生子的实验结果: 国内一项双生子追踪研究(1964一1982) 历时近20年时间,对22对同卵双生子和18对异卵双生子进行的追踪研究。 得出相关系数和遗传率 (heritability,简称H)结果显示,人格的许多特性都有遗传的可能性。(MMPI结果)。 双生子在MMPI中10个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和遗传率 遗传的作用有以下几条: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 三个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民族的研究证据。 米德等人 (Mead et al)研究: 1.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和争强好胜,人与人之间一派亲和景象。 2.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 3.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天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祖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而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三、家庭环境因素 T·帕金斯说道:家庭是 “人类性格的工厂” 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分三类: 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达到失控状态。 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四、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依 (Mackinnon,1950)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中国有句俗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大量实验证据表明: 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 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作用概括为以下2条: 1.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更多表现为一时性影响。 2.自然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解释作用。 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七、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 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 遗传率=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 成长背景不同的双生子要属奥斯卡·斯托卡和杰克·伊弗。他们出生在特里尼达,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德国人。刚出生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