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云南遗.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吉思汗的云南遗.doc

成吉思汗的云南遗   当我站在荒草凄凄的元上都遗址,夕阳正把一些盛装蒙古族姑娘的身影,斜斜地投在残垣上,那曾经是忽必烈大汗登基的殿堂。公元1252年他受成吉思汗的孙子、自己的哥哥蒙哥之命,率lO万蒙军到云南,完成了迂回包围中原、灭亡大理国和南宋的战略行动。100多年后,称雄四方的元帝国气数已尽,退回蒙古,唯云南元军由于山高水险,北归路断,没有回到出发地。   看着那些在荒草断壁间游动的影子,我不由想起云南蒙古族乡亲总爱讲的一个故事:传说有个叫阿扎拉的放牛女孩,善于驯龙。她想念故乡和都城了,就扎条草龙,一挥牛鞭,眨眼就到。如今我也到了阿扎拉和她的蒙古乡亲幻游的地方,相隔几百年,数千里。我不知道,阿扎拉飞动的身影曾经抚摸过哪些草地和墙壁,但我能感到,那些在遥远而巨大时空背景下发生的故事,正在悄无声息地连接起来。      从马背跨到牛背的文化转型      大概因为成吉思汗的缘故,在我的印象中,蒙古族人都是骑着烈马,在大漠中纵横驰骋,手执弯弓射大雕的硬汉子。没想到在远离内蒙古的云南,竟还有另一支人口上万,曾被称做“渔夫”的蒙古族遗裔。   他们原是忽必烈派驻滇中军事重镇通海县曲陀关的官兵,元亡后无法北归,被迫滞留在此。他们聚居的地方位于通海坝子西部,凤凰山脚,杞麓湖畔,海拔1800米。杞麓湖和滇池同为滇中五湖之一,云南习惯把湖叫“海子”,民间传说它们是连在一起的,甚至说它通连着南海,所以叫“通海”。   走进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如果你以为在这里会看到蒙古族姑娘放羊、牧马、挤奶、打酥油之类的情景,那就错了。兴蒙乡没有想象中的蒙古包和草原。亚热带低纬度的湿热空气和依山傍水的高原平坝,早使云南蒙古族“生长鞍马间”逐猎游牧的放达生活,被鱼米之乡的定居农耕所代替。   人们很难想象,那些在油菜花边安坐牛背的牧童和在河边洗衣的女人,就是在13世纪跃马闯荡天涯的成吉思汗的遗裔。小桥流水,土墙青瓦,哪里还有我们印象中的蒙古风味!连从内蒙草原来到这里的蒙古族人,也未必能够完全听懂这里的蒙古话,原来,新蒙乡的蒙族所讲的是几百年前的老话,还混杂了附近彝族汉族的口音。难怪虽然同是蒙古族,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沟通了!   这些在湖边落籍的蒙古族人,起初并不晓得怎样在南方的土地上谋生。传说有一天,他们正对着茫茫湖水发愁的时候,湖面上突然漂来一张犀牛皮,上面站着一位老人。老人引他们上犀牛皮,漂至湖中心,指着一条大鱼驮着的一座金色寺庙给他们看。回到岸上后,他们领悟到这是“老仙家”指点他们“鱼抬食”,也就是要到湖中找生活。于是,他们便学会了捕鱼,附近的人也把杞麓湖畔的蒙古族称做“三村渔夫”,叫他们聚居的村子为“渔村”。   到了近300年,随着杞麓湖的水位下降,渔夫们弃舟上岸,以湖为田,开始种稻。   “哪阵子我们学会种田打谷子(指稻谷)呢?这恐怕还得从放牛娃阿扎拉说起……”   蒙古族女神阿扎拉的传说,在兴蒙乡流传很广,你可以在不同人那里听到关于她的不同系列的故事,但最多的还是降龙治水。“阿扎拉”在通海蒙古语中意为“勤劳”或“勇敢”,在北方蒙古语中则有“劳作”“毛发蓬松的大法师”等含义。她原是个放牛娃,得道后随身带的牛鞭和葫芦成了降龙法宝。通海这地方,水多龙多,龙占了坝子,人只能在山上种苦荞。后来阿扎拉和吕洞宾、铁拐李一起,在杞麓湖边戳了个落水洞,把多余的水“落”到南海去,露出黑油油的土地。当地百姓纷纷跑下山来,插上草标,开沟垒埂造田,不用再拿鱼换米、打短工度日了。阿扎拉又用牛鞭降服了许多龙,把它们带到山上,放在缺水的地方,让穷山沟里有许多“龙潭”,好开田放水。由于她能降龙治水,本地蒙古族曾在河西大村的后山上为她建了一座庙,叫“阿扎拉卡卓玛日”,意为“阿扎拉蒙古女神庙”。她的塑像是赤着脚的,身穿蒙古族妇女服装,一手拿牛鞭,一手拿着装有龙的葫芦,背上背个箩筐,脚下踏条游龙。遇天旱无雨,当地蒙古族即前往求雨;其他有的民族要求雨,据说还得通过蒙古族,否则不灵。      住屋汉化蒙古包成为遥远的记忆      蒙古族大汉竟然会改行当渔夫、当木匠,如此“改变形象”,在我来到兴蒙乡之前,是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如今,他们再也不像   他们的祖先那样过着逐水草而居,走到哪里是哪里的日子;漫步兴蒙乡,见到的是青瓦泥墙的宅院,大概蒙古包与大草原,早已成为他们遥远的记忆了。   仔细看看那些房子,大体上与云南汉族村庄的房子差不多,他们所说的建筑,主要是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屋基石砌,外墙用土坯或干打垒夯筑,一般在外表抹一层混有碎稻草的泥,条件好的再加抹一道白灰浆。门窗用青砖砌,讲究的有雕花,飘出飞檐,上履青瓦,是滇中一带典型的建筑式样。不过,在山墙和门楼上画出的花纹,却明显地有着蒙古族的特色。   如今兴蒙乡木匠和泥瓦匠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