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嗣诗学思想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邺嗣诗学思想探析.doc

李邺嗣诗学思想探析   摘要:李邺嗣在清初宁波遗民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其诗多乐府,感怀家国,呜咽悲戚,能刊落凡庸。其论诗,认为诗歌应独具面貌。主张诗出性情,并通过增进学问以增强诗人驾驭性情的才气,进而使诗歌达到反映现实、意存讽刺的教化功用。李邺嗣的诗论及创作对清初宁波诗风兴盛具有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李邺嗣 崇尚陶杜 性情 正变说      李邺嗣,原名文胤,字邺嗣,以字行,又字淼亭,别号果堂,宁波鄞县人。李邺嗣长于诗,与族兄李文纯、李文瓒并称“砌里三李”,均以诗文和民族气节为世所崇。康熙戊午(公元1678年),以死力辞词科之举。浙东抗清斗争失败后,先后与梁以樟、万泰、徐风垣、高斗权等人组织南湖九子社、草堂诗社、鉴湖诗社等,赋诗言怀,长歌悲哭。寄托其悲愤之情,思国之意。又以元好问《中州集》例,以诗为经,以传为纬,编《甬上耆旧诗》,旨在借保存文献以维系一地风俗人心。李邺嗣一生著作颇丰。徐凤垣称其“几欲夺江南半壁以自霸”。其诗多古体,感怀家国,呜咽悲戚,苍凉而激越。黄宗羲对其诗文极为推崇:“吾友杲堂,横厉其间,如层崖束湍,翔霆破柱。戊申而后,每篇见示,吾未尝不骇而喜欢入骨也。”论诗尊循古风,讲求“性情”,在清初诗学唐宋的畛域中可谓独立面貌。   李邺嗣学诗自唐人手。年十三岁,在其祖父李德升的引导下,始读《通鉴》,日诵唐诗数首,学为诗。汉以下诗家,李邺嗣最称陶公与杜陵,认为唯“二公俱诗之盛”。李邺嗣年十七,随父官岭外,其兄李文纯授其《杜工部全集》,李邺嗣自谓:“余舟中读之,遂能诗。”李邺嗣写有不少“和陶诗”、“集陶诗”,亦有法杜甫《秋兴八首》而作的《秋哭八首》、《甬上秋望八首》等庞大的组诗系列。其《秋夜读豫章王于一诗》:“书体甲子怀彭泽,泪洒关河对杜陵。”如此将陶杜并置于一联中加以标举,诗集中屡见不鲜。但李邺嗣崇陶杜并非只是简单地对二人描眉画角的效仿,相似多舛的身世命运使他找到了与陶杜情感上的沟通契合处。社事既屋,李邺嗣面对国仇家恨。愤而隐世,希冀将凋丧憔悴的精神心态寄托于安身立命的故土田园。其四言古诗《劝农》有小序曰:“《劝农》六章,示同乡也。既返故褐,日归草堂。昔学为农,再告邻曲。”似是劝导乡党远离世事,效陶公躬耕南山,自抚心灵。于此相应,他推崇性质自然、抱朴含真的人品和诗风,“诗心遥遥。然不作词家一揣摹陈句,宿尘悉除,妙气来宅。论其诗格,如芙蕖出水,如菊澹无言,此其意岂肯求人知者,宜其淡淡然绝不自名其诗也”(《蔡子佩诗序》)。李邺嗣曾称道钱退山之诗,谓:“独能刊落世华,清音宛转,如竹寒菊淡,风流窗然。”(《潘孟升诗集序》)认为真正有才气的诗人可以极近自然可爱之妙,诗歌能以外在的平淡、枯癯包裹内涵的丰腴、绮美。落尽华芳,方能造平淡之境,只有菁华已竭的诗人,才会用“极尽雕缋”的形式美来掩盖自己才气的缺失。   “人淡如菊”是李邺嗣心仪瓣香的人格范式,但若知晓其追求平淡的真正旨归,就可知其困顿的内心中并不只是“闲来荫柴门,欢然对原陆”。正如其《潘孟升诗集序》云:“陶公闲静,其本意却在《述史》、《咏荆轲》一派。”国破家亡之际,士人心灵之和谐已损伤殆尽,“余每过蛰庵,茗酒间辄出其箧中诗共读,读已辄哭,瓷阑觞半,则数数狂走二三里,过睢阳祠下,隔江残垒数十,甬潮激激,起冲岸石,遥望灌门战洋,鼓吹隐作,更相与悲吟数章,至失声而返”(《钱蛰庵诗集序》)。而李邺嗣又苦于肺病之痨,“四十以后,因体中善病,闭门萧散”,在苦痛身心的焦灼中,他恐怕难有旷达洒脱之心境,作悠闲淡雅之语,其诗集中更多的是“天地创痍满,何人血战归”、“乱余野老哭,天地黯然愁”这般直面现实,即事感兴的语句。李邺嗣认为陶杜二人之诗皆可目为“诗史”,但其中又自有差别。“陶公诗上自述史、咏古、传赞,托契千载,以寄其遥情;而杜公尤善叙其所历时事,发于忠愤感激,读之遂足当一代之史”,“诗以述事,其诗即其史也”。但“诗史”若单纯只为纪事之谓,就容易使作为抒情载体的诗歌完全沦落为历史的附庸,反不易见诗人之真性情。李邺嗣在谈论杜诗“忧国爱君,悯时伤乱”的思想境界时,亦注意到了杜公个人的情感抒写,所谓“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抒愤陶情”是也。当诗歌透过诗人切实、具体的情感体验。将现实形象鲜活地折射出来,可以被感知的历史真实,才更能引发读者之共鸣。   针对明代诗坛偏狭形式的诗风,钱谦益、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皆有以“性情”反“摹拟”之论述,旨在正本清源。而“诗品刊落凡庸,不肯一语犹人”的李邺嗣当然也明白“诗缘情”是诗歌创作和存在的首要根据,因此其特别强调“诗道性情”这一传统诗学的本体论。可以说,“诗道性情”是李邺嗣诗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李邺嗣在论“性情”时欲“立”先“破”,先指出明代诗坛之弊病。清初诗人对明代诗学流弊的印象主要源于某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