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ppt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 主讲人:魏城 PERFECTIONISM 论文结构 一、研究的兴起 二、完美主义的两种理论 三、完美主义的形成 四、完美主义的影响 五、小结 研究的兴起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dler,他认为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他认为,在人类众多动机中,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但Adler也也指出,个体追求完美必须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和障碍。 20世纪初,janet指出,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50、60年代,horney、hollender等人将完美主义视作一个精神病理学概念; 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把完美主义作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 完美主义的两种理论 一、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消极特质 该理论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特质,是心理痛苦的同义词,完美主义与许多心理障碍有关 二、认为应该持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 该理论认为完美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将完美主义分为正常的完美主义和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有的研究者也成为适应的完美主义和不适应的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消极特质论 Bums提出,完美主义者存在两种心理歪曲,一是教条的认为消极事件将来还会重复出现;二是饱受“应该”原则的折磨:应该更好、应该不生气、应该与众不同等等。 Pacht指出,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的不能实现的目标,于是又不断的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挫败。 Weisinger和Lobsenz认为,完美主义者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完美,就会觉得失败了;如果达到了预期,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因为他们会觉得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他们没有衡量努力和成功的客观标准,也没有体味成功的机会。 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 完美主义者往往采用被Bums称为“全或无”、被Brrow和Moore称为“圣徒和魔鬼”、而被Pacht称之为“上帝和渣滓”的极端思维方式,他们只能看到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而看不到中间地带,要么是成功,要么就是失败;不是正确,就是错误。 三种完美主义取向 SOP OOP SPP SOP是指强加给自我的过高的标准 OOP是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对他人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SPP是指完美主义者要去迎合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认为自己必须达到这些期望,才能赢得赞赏和接纳 多维度完美主义——Frost ①担心错误(CM) ②过高的个人标准(PS) ③父母的期望(PE) ④父母的批评(PC) ⑤行动的疑虑(D) ⑥条理性(O) 完美主义两分法——正常的和神经质的完美主义 正常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促使人们为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来驱动自己成为有能力、有成就的个体;正常的完美主义者允许自己在自我评价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不期待自己在所有的情境下都表现完美,能建设性的应付自卑感 正常的完美主义 神经质的完美主义 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正好相反,他们在每种情境下都为自己设立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标准,一直被自卑感所而不是被挑战所激励 Johnson和Slaney“接近完美量表” ①标准:即个人标准 ②秩序:即条理性 ③差异:即现实与标准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烦恼 ④亲和:即人际关系的困扰 ⑤焦虑:对任务和表现的神经症性的紧张 ⑥惰性:对任务的消极逃避 完美主义的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Pacht发现,完美主义者常常认为“如果我过去表现得再完美一些,父母是会爱我的”,他们在成年以后还会努力追求达到某种完美,以得到奖赏,即父母的爱。 Hamachek认为神经质的完美主义产生于两种童年期的情绪环境,一种是父母从来不赞同,或表扬不一致,这样子女就不知道如何取悦父母;另一种是父母有条件地表示赞同,即只在子女做得完全正确时才给予表扬。 Rice、Ashby和Preusser的研究指出,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较正常的完美主义者更容易认为父母较少鼓励自己。 完美主义的形成 Blatt从客体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神经质的完美主义的形成。他认为这种完美主义者有严重的自我批评倾向,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曾过分左右他们的行为,并阻止他们自信、有个性的行为。这种与父母客体关系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种内化的自我批评,导致了抑郁。 Stober建议把“父母的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结合起来命名为“无情控制”,它与完美主义总分相关。 完美主义的形成 Kawamura、Frost和Hamatz的研究表明,子女所感知的父母的严厉和权威主义与子女在FMPS的“担心出错”这个维度上呈正相关。父亲的权威主义态度与子女的“行为的疑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