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引申是一种词义运动变化的最常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历来对词义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多是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入手,研究的略显简单,也不太详尽。这与词义引申本身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不无相关。尽管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但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主要以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途径和一些具体方式。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相对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是造字时代的社会常用义。词的本义是词的引申义产生的基础。而词的引申义是指词义发展中由本义直接或间接通过多种途径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词的引申义以本义为基础。而词义的发展变化是在语言的内部进行的,所以我们研究词义的引申就不能不涉及语言的社会性及其规律性。引申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从语言内部运动的规律入手,词义的引申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二是由于修辞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和出现,人们对之所形成的认识也会相应的提高,而反映新事物、新认识的概念也需要相应的词语来表达。除了用新词语表达新概念以外(也就是另造新字新词),常常借助引申这一方式来表达新事物、新认识。如“咸建五长”(《尚书·益稷》)。“五长”指管理五个诸侯国的方伯,“长”即指首领。秦统一中国以后实行郡县制,又出现了“县长”这一概念,人们没有另造新词,而采用表示首领的“长”来概括万户以下诸县的长官。“县令、长皆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再如:“关”,本义是指门闩。“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引申为关卡。“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史记·孟尝君列传》)以上两例均是通过词义活用的途径从固有词义中引申出来的意义。词义引申的另一种途径是语言修辞的临时意义的约定俗成。如“甲”,有铠甲之义,又用作“甲士”的代称。“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秦甲渡河。”(《史记·苏秦列传》)。“斗”的本义是酌酒器,“酌以大斗。”(《诗·小雅·行苇》);又引申为斗星,“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小雅·大东》),酌酒器和斗星皆勺型,有把,有相似之处。那么怎样的意义才是词语通过活用和修辞而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新义?其标志主要有五种情况。其一是词的新义已能自由运用。如“臭”原是名词,指气味。“无声无臭。”(《诗·大雅·文王》)它在特定的语境中又有了临时的具体意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臭又有香气之义。与香气之义相对,臭又有恶气之义。而恶气之义作定语,用作形容词,便是香臭的“臭”。“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仲长统《昌言·理乱》)臭已在句中作为形容词充当定语,说明它已可以自由运用,因此该义已约定俗成。其二是词义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如“衣”字为名词时,读yī,“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作动词时,读y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庄子·盗跖》)。其三是词义发生了分化。如“景”,本指日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江淹《别赋》),又引申为“影子”,“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而“影子”的意义正是从“日光”义中分化而来的。其四是词的新义已转化为语素义。如“丹”的本义是“朱砂、丹砂”引申为红色,红色又象征赤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丹心”,即赤诚之心。这种修辞义只出现在“丹心”这一特定语境中,后来丹心凝聚为一个词,“丹”也就成了语素义。其五是词的新义占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王风·采葛》)。秋是年的代称,后来占据了一定的语境。“千秋万代后传于王。”(《史记·梁孝王世家》)。“一日三秋”、“千秋万代”已变成俗语。词义引申的第一种途径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定语境下从固有词义引申出临时意义,其约定俗成后便构成词的新的义项。这一途径中,有以下几种引申方式:(一)相类引申。相类引申指引申义与本义在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有相类之处。即两种不同事物有相类关系,词由表达某一事物而类推为表达另一事物。(《说文》):“颠,顶也。”段注:“颠者,人之顶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史记·武帝本纪》)。因特征相似,由“头顶”类推为“事物的顶部”。(二)包容引申。包容引申指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在意义范围上具有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具体说来,或是同时代的特指与泛指,或是不同时代意义范围的扩大与缩小。“奔”的本义为“跑”,“骏奔走在庙。”(《诗·周颂·清庙》)。又特指“战败逃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玺”指印,“夺之玺而免之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