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各民族的特点
*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 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 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 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 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 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 色。现在以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 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 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其次,北京四合院 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土族注重礼节,好宾客。凡是前来拜访和登门投止的客人都竭诚招待,十分热情。土族人常说:客人了,福来了!以高茶贵饭招待客人,并请客人喝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起程时,主人在大门口向客人又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客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土族人民对朋友忠实守信,有尊长敬老的好 土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青壮年男子,戴有绵镶边的毡帽,也有的戴鹰嘴啄食的毡帽,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长袍,还穿绣花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上黑下白)的绑腿带,穿花云子鞋。老年人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据《大通县志》载:妇女戴帽,辫发用红棉绳贯青铜钱,垂于脑后,耳缀大环银铜不一,足穿腰袜,衣服不论绸布杂以五彩,束之大带。穿小领斜长袍、两袖由红、黄、蓝、紫、黑五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彩带;彩带两头有花、鸟、蜂、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穿镶有边的绯红百褶裙,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裤筒,土语叫帖弯,足穿绣花鞋。老年妇女不穿五彩花袖衫,不系绣花彩带。未婚姑娘两鬃梳小辫子,中间梳一条大辫子,三条辫子合辫在后面,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椭,裤子膝下部分套红色的帖弯。发式和帖弯颜色的不同,是区别已婚妇女和姑娘的标志。民和二川地区土族妇女,头戴缀以珠翠的凤冠,身穿绿色夹袄,腰系红色褶裙,花围肚,脚穿翅尖绣芹鞋。土族妇女称头饰为扭达。过去土族有吐浑扭达(也叫伴伴切扭达,形似圆饼),捺仁扭达(也叫三叉头,形似三肢箭),适格扭达他叫簸箕头形似簸箕),加斯扭达(也叫铧尖头),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各地佩戴不一。这些扭达中,据说吐浑扭达最古老,最高贵。土族妇女在脑后抓起高高的发鬃,土语称商图,在商图上面戴着头饰。1938年以后,由于青海军阀马步芳强行改变土族服饰,这种头饰便失传了。从此互助土族妇女常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在背后,末稍相联。头戴饰有丝锦的毡帽或礼帽。 居住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