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徐海亮
笔者在1987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大地图集》中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迁和决溢图幅编稿、绘制任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1989年,又参加“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中黄河下游变徙的研究,以及相关图幅绘制任务(中科院地理所主持)。遂较为系统地考证和考察了元代至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徙流路、泛道,和大多数泛决的流向。本文属于绘制图幅前的一些考证资料和绘图的说明文字。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说**
元代虽然南北大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一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而徐州南至清口(在今淮阴西)一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干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首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矛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工上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
从明初至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干流,变迁极为紊乱[1]。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走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这条北徙的河道至明初仍然存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当时,徐达方北征,乃开塌场口(在今鱼台县北),引河入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在今原阳西北)大决,分为三支,一支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入颍,循颍入淮,称为“大黄河”,一支仍走贾鲁河,因水流微弱,称为“小黄河”,另一支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入安山(今梁山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用人工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至鱼台入运,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口,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入涡。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黄河下游分为南北二股:南股决自孙家渡口(在今郑州市西北),南夺颍入淮,北股决自新乡八柳树,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东明、鄄城、范县等地,冲沙湾入运.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徐有贞开了一条起自张秋运河西南经范县、濮阳、滑县等地,西接河沁交会处的广济渠,引黄河的水接济运河。徐有贞开河的目的是引黄济运,漕运虽复,但河决仍旧。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大决,分为南北数股,北决占全河流量的十分之七,南决占十分之三。南决自中牟至开封县界分成二股:一股由颍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另外一支东出今商丘县南流至毫州也注入涡河。北决正流东经今原阳、封丘、开封、兰考、商丘等地,东趋徐州入运,大体即贾鲁故河的流向,也即汴道。又有在金龙口、黄陵冈等处决出,冲入张秋运河的一支。同年冬决向张秋的一支因金龙口水消沙积而淤塞,从次年开始黄河下游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汴、涡,颍三道,以汴道为干流,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白昂治河,在黄河北岸从阳武经封丘、祥符(在今开封)、兰阳(今兰考)、仪封(在今兰考东)至曹县筑一长堤,以防河水北决入张秋运河。此外,还堵塞决口,并疏浚入濉、入颍、入运诸道以分洪,这次治河后,不过二年,黄河又自祥符孙家口、杨家口、车船口和兰阳铜瓦厢决为数道,俱入运河,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刘大夏受命治河,他的治河方针基本上同于白昂而更加完备,采取北堤南分,疏浚汴道和入涡、入颍、入濉各分流,分减黄河水势,并在黄河北岸筑起长堤,从胙城(今延津北)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今菏泽)、曹县,抵虞城县界,“凡三百六十里,称为太行堤”,在太行堤之南还筑一道内堤,从于家店(今封丘荆隆宫西于店)经荆隆口(即荆隆宫)、铜瓦厢、陈桥抵小宋集(今兰考东北宋集),凡一百六十里[3]。这两条长堤筑起后,防止了黄河的北决,尔后,在正德至嘉靖前期黄河主要是多支分道南流和东流。
明清豫鲁皖黄河下游变徙泛道示意图
黄河泛道主要有五支:南路二支,一是由涡河入淮,一是由濉水入泗入淮;东路三支,一是由贾鲁故道经徐州小浮桥入泗入淮,二是由曹县向东经沛县飞云桥入运,三是从上一支再分出一支由谷亭(今鱼台)入运[4]。黄河多沙,多支分流,“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5],结果造成分流诸道纷纷淤塞,并因“南行故道淤塞,惟北趋渐不可遏”[6],具体表现为入运口的不断北移,嘉靖后期,河患频仍,尤其是徐州、沛县、砀山、丰县之间的一带地区,更是洪水横流.,沙淤崇积,运道、民生都处于黄河的严重危害之下,面临这种局势,“束水攻沙”的办法遂应运而生[7]。万历年间,潘季驯采用“束水攻沙”的办法治河,当时是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后世的治河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治河只局限于河南以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