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用语言文字画画.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语言文字画画 十里益海小学 蔡彬彬 摘?? 要:中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有时会比较空洞,缺乏感染力。本人尝试从“画画”这个角度,指导学生学会描写。先以学生学过的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为例,让学生想象其画面,使学生认识到,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然后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思路,分五个步骤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画画”,使学生在描写中力求出现画面,从而使文章生动形象。 一. 问题的提出 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记叙文是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文体。在指导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那就是:有些学生在记叙一件事情时,能够把事情的大概写出来,即交代记叙的六要素。可是文章读起来并不生动,干巴巴的,十分空洞,缺乏感染力。毛病就在,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不懂得运用描写的手段使文章丰满起来。这可以说是一个通病。可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学会描写呢?? 二. 让学生明确“描写”的概念。 以前,我也常常对学生讲,写记叙文要注意运用描写,但哪怕是天天讲,课课讲,效果都甚微。似乎“描写”一词,对学生来说仍比较抽象,他们还没有真正弄懂。所以,我们越是讲得多,他们越是听腻了,不把它当一回事,写起文章来还是象涂鸦。那么,到底什么是“描写”,有没有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学生易把握,能运用?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175页对“描写”的解释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但这种解释十分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写作时更不会运用。《辞海》中对“描”的解释是:依样绘画。《新华字典》中对“描”的解释是:照底样画。依据后两种解释,我们可以归纳出“描写”的概念,那就是:用语言文字画画。这种解释,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理解。实际情况是:许多优秀作家,正是能够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画画,作品也就能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同看电影、看电视一般。 为了能让学生领会这一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指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一些课文,并想象其画面。 古代词诗如唐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生能够想象出鹅在水中嬉戏的画面: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趾掌划起清清的水波。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不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近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远处是重重叠叠的山峦,到处都被雪覆盖着,白茫茫的一片,在苍茫的江面上,漂浮着一叶小舟,一位渔翁披着蓑,戴着笠,正坐在船头,悠闲地垂钓。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们看到的画面是:黄昏时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远远望去,是绿油油的叶子,荷叶上,几只白色的沙鸥正在栖息,突然,一只迷路的小船,载着几个嬉戏的小孩,驶进荷塘,打破了原有的宁静。那几只沙鸥,听到喧闹,“哦”的几声,扑腾腾一齐飞向天空。这是一幅灵动的,充满生机的画面。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也有的诗是由几幅画面组成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可以说是由四幅画组成的。第一幅:被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一只乌鸦;第二幅: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的旁边住着人家(因为在黄昏,屋顶上也许正冒着炊烟);第三幅:在荒凉的古道上,一位游子骑着瘦马,正在奔波;第四幅:快要落山的夕阳,映照着沦落天涯的游子。这里,四幅画面共同组成了绝妙的秋思画卷。 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总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不仅古代诗词,现代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先看看写景的。老舍的《骆驼祥子》的选段《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文章开头即写道:“六月十五的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但怎样“发狂”,文章有画面。接下来,老舍用了七幅画面来描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马路晒化了。”画面上有打着卷的柳叶、发着白光的马路、飞扬的尘土,吐着红舌的狗,鼻孔张得特别大的骡马等等。这些清晰的画面,给人强烈的印象,那就是“热”。 再来看看写人的。说到朱自清的《背影》,学生们至今还能回忆起“父亲”的背影。这里,朱自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去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第二幅画是买回橘子:“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画面上那父亲清晰的背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在学生回忆以上作品,并对作品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之后,学生渐渐地领悟到:其实“描写”并不难,就是把人、景、物等用语言文字画出来。? 三. 指导学生描写 在学生弄

文档评论(0)

xeve2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