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日习语中的文化差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汉日习语中的文化差异.doc

浅析汉日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摘 要: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亦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二者是相互依存且不可分的。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和语言精华的习语是人们在千百年的生产和生活中日积月累而创造出来的,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气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由于地域特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日习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本文对汉日习语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汉日习语 翻译      1.引言   习语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过长期使用而形成的固定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自然和社会及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和反省的产物。从广义上讲,习语包括成语、谚语、典故和惯用语等。习语具有言简意赅、语言凝练、生动形象等特点,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的日常表达。汉日两种语言由于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们各自所承载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现象,这种差异给它们各自的语言载体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对各自习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汉日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般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准确地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翻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了解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对习语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汉日习语而言,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那么对于同一种现象或是事物的认识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华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且自古以来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自然地理环境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习语。如“挥金如土”、“风不刮,树不摇”、“就坡下驴”等。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除东北部和北海道属温带季风气候外,其他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海洋性也非常明显,而且日本的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因而产生了大量与鱼类、水等相关的习语。例如: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刺身のつま(微不足道)、海千山千(老江湖或是老奸巨滑)等。   由此可见,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语言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日两国的习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各自所承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元素和特色,它们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2历史文化典故的差异   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大量的习语都是以各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深渊的历史渊源。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两国的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汉语中的“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源自寓言故事,“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源于神话传说。而日语中的“弘法にも?Pの?`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源于历史典故,“河童の川流れ(淹死会水的)”、“河童の屁(易如反掌)”源自神话传说。因此对这些习语的理解和翻译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看,还要看到它的文化意义和引申意义。   2.3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汉日两种语言中与宗教内容有关的习语体现了宗教信仰对习语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其基本特征是以“中庸之道”为准则,植根于道德和修身,强调在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上的完美统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思想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习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的反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枪打出头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在宗教信仰上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如“大彻大悟”、“无事不登三宝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源于佛教,“张冠李戴”、“走火入魔”、“别有洞天”等源于道教。   而日本的主要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神道教作为日本社会最持久、最普遍的特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