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主义手法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docVIP

浅谈现代主义手法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现代主义手法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doc

浅谈现代主义手法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在现实叙事中融入象征,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多种现代艺术手法,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与生存现状,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现代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92-0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一位多产作家,目前已经创作了《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等九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均以美国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想象力丰富。她作品的关注点在于把握美国社会中黑人民族的命运,善于通过平实而丰富的叙事手法展现黑人的生活、情感。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长篇力作,突破了前两部小说局限于对黑人女性人物典型的描绘,突出描写了一个黑人男性寻求自我的成长历程和一个黑人家庭百年来历史演变的记录,小说以黑人青年“奶娃”为主人公,上半部分主要写他在北方城市密歇根的生活,下半部描写了他在美国南方寻根的经历。在直线的时间叙述中加入人物的追忆,得以串联起奶娃的父辈的故事。   《所罗门之歌》标志着莫里森小说的创作从深度向广度的开拓。女作家借鉴的一些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来充实《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象征,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艺术技巧融入现实叙事中,创作出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一些作家把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理论直接借用到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表现潜意识的活动,意识流动遵循“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就充分运用了这种写作技巧。 在第一部分的第九章描写奶娃的二姐科林西安丝敲打波特的车窗时的意识流动:“她是广有财产的房产主和高雅的露丝.福斯特的女儿……现在却在敲一个铁路车场临时工的汽车门窗”,表面上中她对于自己的身份和行动的不符感到矛盾痛苦,但在潜意识中她却渴望一直敲下去,直到波特把她迎进车中, 再由红丝绒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像玩具娃娃似的妈妈,想到医院房顶上安了蓝翅膀的那个男人,想到死亡,”她慌乱不已,“她的手指关节都敲疼了”回到现实世界,但她“宁愿用拳头砸碎车窗玻璃来触摸他(波特),感觉他的体温热量――这是能保护她不致受那些干瘪的绒玫瑰花令人窒息的死亡威胁的唯一办法”。我们看到,经过复杂的意识流动科林西安丝坚定了信念,她要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做谁的玩具娃娃,而是要做一个真正的成年女人。在小说的很多地方莫里森都运用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细致而真实的表现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识流动和思想变化。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赋予许多有形无形的事物以象征意味,如“飞翔”,在作品开始“保险人的飞翔”,中间“所罗门的飞翔”的传说,结尾“奶娃的飞翔”,莫里森运用非洲的神话传说赋予“飞翔”以神奇的象征意味,在这里则意味着黑人民族寻找自由,寻找自己民族的根。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也充满象征意味,奶娃的祖父的姓氏“Dead”(戴德)象征着与野蛮的奴隶制告别,开始新生活;奶娃姑姑的名字“Pilate”(派拉特)(影射Pilot)表面上是一个不识字的父亲对女儿茁壮成长的期望而从《圣经》中胡乱选取的名字(他看中的是这一组字母像一排小树般挺拔,高贵,有气势),而实际上则象征派拉特对于奶娃成长的领航与引导作用。此外,派拉特的盒型耳坠,奶娃吉他偷盗前出现的孔雀,奶娃的跛腿等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味。   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后拉丁美洲小说界中涌现的一个流派,在艺术手法上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有所借鉴,又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莫里森是一名有强烈使命感的作家,她在作品中表现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现实往往就通过这种艺术手法,《所罗门之歌》汲取了西方以及非洲的许多神话传说,比如说奶娃的成长历程就借鉴了西方经典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成人礼”的模式,都是通过一次出行经历找到自我,获得新生的故事。而“飞翔”的主题,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就是借鉴了非洲的原始宗教传说。 魔幻性的形成,还来源于小说中大量超自然因素的描写,鬼魂形象和荒诞不经的情节梦境幻觉等,《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死去的父亲经常现身并向她要求,希望她去拿回自己的尸骨,并且叫着自己妻子的名字;奶娃来到曾杀害自己祖父而现已破败的白人巴特拉家所做的那场“白日梦”,不知是童年记忆还是现实,时序混乱;被人认为已经死去的年过百岁的老人瑟斯发出年轻姑娘般的流畅有力的声音;派拉特在母亲难产去世后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