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向的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學界的「第四次改革運動」 --主講:張馨文 何謂正向心理學? 正向的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是在幫助個人找到內在的心理能量, 這樣的能量 隨時可以面對困難 對抗挫折,掌控逆境 使得人在遇到困難時 不會輕易落入憂鬱的狀態中, 而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何謂正向心理學? 馬丁博士表示: 正向的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就是他並非只是可以治癒過去的創傷, 而是幫助人們發現及利用自己 的內在資源, 進而提昇生活的品質。 正向心理學簡稱為「快樂的科學」然而,什麼樣的事物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顯示 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似乎才是獲致快樂的敲門磚。 快樂的公式 H=S+C+V S:快樂與否的範圍廣度 每人有其天生的快樂範圍, 有人較樂觀些,有人較悲觀些, 有人正向情緒較多,有人負向情緒較多。 C:生活環境 財富、婚姻、社交生活、健康、宗教等因素,會影響快樂,但僅影響部份的快樂…… V:自己可以控制的變項因素 可自我控制的變項:假如你改變它們, 你的快樂程度會上升而持久,不過這些改變都需 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實現。 Seligman 和 Csikszentmihalyi 提出(2000): 「正向經驗」(positive experience) 如: 快樂、主觀幸福感等 「正向特質」(positive trait) 如: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智慧 (wisdom)創造力(creativity) 美德(virtues)等 研究證明… 在一項長達十年的有關追蹤研究中發現, 正向的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經由慢慢灌輸青少年與兒童樂觀的觀念,減半了憂鬱症的比例。 美國疾病管制局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來得長。 正向心理學可以減少憂鬱對兒童青少年的傷害 研究顯示:We all can be positive正向思考的習慣是可以學習的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1. 面對挫析及問題 2. 堅守信念 3. 預測可能發生的後果 4. 去除負面想法及情緒 5. 强化激勵正面的想法 6. 形成解決問題導向的正向思考習慣 實踐於學校? 在全世界, 第一所教導學生如何「正向思考」的高中 —英國的威靈頓公學(Wellington College)。 實踐於學校? 不止威靈頓,去年,英國劍橋大學也首度 成立正面思考研究中心。 在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哈佛大學, 也於去年首度開設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程, 今年該門課程選修學生不僅較第一年成長 近三倍,還遠高於第二名的經濟學原理。 它的內涵有哪些? 強調樂觀 強調正向情緒 強調正向意義 強調內在動機 強調樂觀 Martin Seligman 在《真實的快樂》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 樂趣(引人開懷的生活經驗) 參與(對親友、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 意義(發揮個人長處) 樂觀對身心的正向影響 樂觀可以有良好的情緒對身心均有正向的影響 良好的情緒可以強化免疫防衛系統 樂觀可以幫助自己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 樂觀可以引發正向的情緒幫助記憶 樂觀可以減少做不當的事情 樂觀者較能得到別人(社會)支持的力量 情緒的腦 情緒的腦 像衣領一樣包圍著腦幹,邊緣系統最主要的部分包括丘腦下部和扁桃體, 是情緒控制中心,也是維持身體內部平衡的中樞。 它控制著賀爾蒙的分泌、口渴、饑餓、性慾、快感、新陳代謝、免疫功能和長期的記憶功能。 良好的情緒反應情緒的影響力 1.良好的情緒→注意力 →創造意義 →並且有自己的記憶通路 (LeDoux,1994) 2.理性的腦會訂出一個目標; 情緒會產生願意做的熱情去執行。 大腦內部結構 情緒與學習之間的關係 1.額葉是我們思考所在,但真正會付出實踐的是情緒(Freeman,1995) 2.情緒 ?做決定 ?呈現出來的行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