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生物大分子诊断的领域
史垦塞堕趁堑堂垫§堡§旦筮2鲞墓璺塑 —645一
文章编号:10ar7—4287(2005)04一0645一04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生物大分子诊断的领域
易 萍,李 力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外研所妇产科,重庆400042)
l生物传感器 酸、核苷酶等发展到更为复杂的多种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
1.1生物传感器的概述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 白质、核酸等。在功能方匾也已从检测单一指标发展到多通
原、抗体、激素)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作为敏感 道的多功能生物传感器芯片、集成生物传感器和微型化生物
元件,对待测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的传感器称为生物传感 传感器。
器…。传感器主要由敏感器(分子识别元件)、信号转换器 2生物芯片
(换能器)和电子线路三部分组成拉J。当待测物质经过具有 生物芯片主要指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在固体芯片表
分子识别功能的敏感器时,传感器所感受的一个变化(如构 面构建的微流体分析单元和系统,使这些分析过程连续化、
象、质量等变化)由信号转换器将其转换为与待测物质有关 微型化、集成化和信息化,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核酸以及
的可测量的信号(如电信号或光信号等)输出,通过电子系统 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生物芯片的
进行处理和显示。生物传感器的质量取决于敏感器的特异 概念来自计算机芯片,迄今已有近百家公司从事生物芯片相
性、转换器的灵敏度以及它们的响应时间、可逆性寿命和电 关工艺、设备及检测手段和软件的发展。芯片分析实际上也
子系统的可靠性。 是传感器分析的组合。芯片点阵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
生物传感器一般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1’2’分类:(1)根据传感器的探头,所以传感器技术的精髓都被应用于芯片的发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产生方式分类,可分为催化型生物传感器 展。阵列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工作量,增加可
和亲和型生物传感器。催化型生物传感器是基于固定化的 比性。所以芯片技术也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5’6J。
大分子(如酶等)识别底物分子后,将它们转化成可被换能器 2.1生物芯片的产生由于最初的生物芯片主要目标用于
件响应或检测的化学物质。亲和型生物传感器是基于生物 DNA序列的测定、基因表达谱和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分析,因
大分子与被测物质的特异性亲和结合作用,如抗原和抗体、 此当时也称之为基因芯片或DNA芯片。目前芯片技术已扩
互补的DNA单链等,使换能器件上固定化基质的物理特性 展到抗原、组织、活体细胞等非核苷酸领域,以及芯片实验室
(电磁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以及质量和厚度等)发生变 领域的迅速发展,所以按现状称为生物芯片更符合发展的趋
化。(2)根据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元件上的敏感元件分类, 势。基因芯片的概念可追溯到uth啪印迹技术、N0曲锄
可分为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酶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 印迹技术以及点杂交技术,这三种技术都是将核酸样品固定
胞器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3)根据生物传感器的信号, 在滤膜上。基因芯片是利用核酸杂交原理检测未知分子,实
转换器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位型、电流型、电导型)、 质是已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在载玻片或硅片、塑料片、尼龙
光学式生物传感器(包括荧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热膜等上的高密度的寡核苷酸阵列。
学型生物传感器和质量式生物传感器(包括压电晶体和表面 俄罗斯科学院恩格尔哈得分子生物研究所和美国阿贡
声波型)等。 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早提出了用杂交法测定核苷酸序列的
1.2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状况上世纪60年代由于酶学研 想法口J。英国牛津大学生化系的Sou血em等取得了在载体
究的进步,美国电化学分析专家C1ark【31将酶法与各种电化固定寡核苷酸及杂交法测序的国际专利【8』。随后Saik等用
学传感器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型分析装置“酶电极”(Enz. 以膜为载体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everSeDotB10t,RDB)对
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