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文章”的地理涵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块文章”的地理涵义.doc

“大块文章”的地理涵义    现在,我们通常用“大块文章”来形容作家或学者写出的长篇大作,但其实“大块文章”本来是指地理。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的句子“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恐怕是“大块文章”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大块”即大地,“文章”指的是错综的色彩花纹,“大块文章”意思就是“大地上的斑斓景观”。    中国古代文人把大地称为“大块”是一个传统,早可见于《庄子?内篇?齐物论》,里面写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清末学者俞樾解释这段话时说:“樾谨按大块者地也,……盖即中庸所谓一撮土之多者,积而至于广大,则成地矣。故以地为大块也。”《庄子?内篇?大宗师》又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在这里,“大块”还是指大地。    庄子言“大块”的事常常被后人提及,算是庄子的一个特别之处。比如《晋书?嵇含传》所记皇帝的女婿王弘远造了“华池丰屋”,喜欢延请“贤彦”聚会,他在屋中画了“庄生垂纶之象”,并作一篇祭文说:“迈矣庄周,天纵特放。大块授其生,自然资其量。”看来“大块”成了庄子的一个代表性词汇。    后来,人们似乎把称大地作“大块”视为一种文雅,在诗文中用得较多。如郭璞《江赋》中的“焕大块之流形,混万尽于一科”,李白《日出行》中的“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胪?科。”苏东坡诗词中用“大块”的地方也不少,如《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再送张中》里的“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以及《李宪仲哀词》里的“有生寓大块”。    古人认为大地由“块”累积而成,所以有形。《列子》记有一段对话:一个人担心“奈地坏何(地坏了怎么办)?”另一个明白人说:“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颜氏家训》也讲:“天为积气,地为积块。”大地是积起来的块,这种“块”感,很有“物理”味道。朱熹说太行山是“千里一块石”,这样地将绵延山脉小而形之,需要很宽广的心胸。古人还爱用“风不鸣条,雨不破块”,来形容风调雨顺。    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中有一个特点,任何伟大之物都是道德楷模,“大块”也是一样。《列子》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块然”,是一种风貌,博大不语,巍然自在。《荀子》说“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这就是“大形”,大形就是道德之形。后来人们在形容有道德的人静坐无为时,常说“块然独坐”。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家也接过“块”的说法,为自己的主张作比喻。《五灯会元》中记载: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土块。”曰:“如何是法?”师曰:“地动也。”    我很佩服古人的想象力之高,用语言的能力又极强,对一件司空见惯的东西,能深深体验出它的形状特征,并转而联想到高大的人文楷模。我总觉得,道德联想是古代人地关系中最高层面的东西。    到中古以后,景观审美风气大盛,“大块文章”一词正是其体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曾说:“唯汉土之人最知山水。”的确,将山川大地的景观看作“文章”,是中国地理文化的一大传统。在“大块文章”的喻念里,推动“文章”的是自然生气,而不是人间权威,自然之美被抬到顶峰。    因为对“大块”上的景观产生了审美体验,文人的辞章便受到大地景观的极大鼓舞,这就是李白说的“大块假以我文章”。中国古代文人表达大地景观美的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文学与特定的大地景观紧密关联,以致二者缺一不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离不开三峡景观,而欣赏三峡景观也离不开那些诗句,越热爱那些诗句,就越热爱三峡景观。    过去,常常区分两类文人:儒生通大道,文吏晓簿书。“文章”要有文采,要通“大道”,所以“文吏”(文职小官)是写不出文章的,而只能撰公文。大地景观,出神入化,只有如李白、杜甫那样具有“囊括大块”的胸襟,才会尽赏“大块文章”。 3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