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碑刻刻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docVIP

中国传统碑刻刻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碑刻刻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doc

中国传统碑刻刻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碑刻制作技艺源于中原,历史悠久,以精巧细致、格式独特、保存永久、内容丰富、独树一帜为特点。自宋代碑刻由实用性向艺术性方向转化开始,历经元代,至明清达到鼎盛,其门类齐全,题材广泛,并可分类出行业碑刻。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碑刻艺术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碑刻制作技艺逐步被人遗忘,无人继承。文章试图对刻工及其技艺作初步的探讨,以期使碑刻艺术在今后能够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工艺;碑刻;雕刻艺术;刻工;技艺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碑刻之刻工的形成与演变碑刻的功能主要是具有纪念性,意在流传久远,那么对刻工的要求也非常之重视,尤其是一些名家的书写必须通过精湛的刻工来移刻到碑石上,可见刻工对碑刻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刻工通过利用自己的刻制技巧,再现了笔划字形和图画形象;另一方面,传达了笔墨的神韵,使书法艺术从纸上转移到石上而流传久远。随着碑刻的盛行,对刻工的要求也随之越为讲究,盛唐时期的刻工卫灵鹤曾是一名有名的精湛刻工,这些有名的刻工往往被专门远道聘请。据记载:盛唐名臣张说去世之后,由唐玄宗为其撰碑文,书法家梁升卿为其书写,著名刻工卫灵鹤为其在碑刻上刻文。卫灵鹤时任?~州三川县丞,三川县在今陕西富县,而张说墓则在东都洛阳附近,由此可见,卫灵鹤是被远聘去给张说墓刻碑文的①。汉代开始,官府中即形成了专设的机构雇用专门的刻工②,这些专属刻工往往从民间精湛的刻工中挑选出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十二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记载:“‘台遣画匠高□’、‘台遣石匠田平城’、‘台遣材匠像万□’等。”③这说明当时刻工是隶属于尚书大行台即官署刻工。宋代以前一些好的书法家一般都自己亲自镌刻碑文,比如曹魏大书法家钟繇,④东晋书法家戴逵,唐代的李邕都喜自己刊刻。此时,有名的刻工开始受到重视,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的碑刻,多出自镌刻名家万文韶之手。⑤晚唐柳公权所写的碑铭,大多是邵建初、邵建和兄弟所刻。宋之后则形成了专门的刻工,尤其是一些书法名家一般都蓄养几位专门的刻工来镌刻碑文。如元代的赵孟?\以著名刻工茅绍之专为其峻刻,赵孟?\所书碑铭只有茅绍之能够刻出其俊俏、超逸的神韵。⑥此外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有自己专门的刻工。这些精湛的刻工很多都精通书法,尤其到了唐代,刻工中精通书法者比比皆是,如著名刻工屈贲⑦、孙汉章⑧、韩师复⑨等。到了宋代,随着刻工与文人往来的密切,刻工们也逐渐受文人影响而富有文化素养,他们往往在精于刻石的同时,亦喜好书法,如著名刊刻家常安民⑩、李仲宁等。元明时期的刻工茅绍之、章氏家族的章简甫、章藻父子等都精通书法。一直到近代刻工者对书法都有相当高的造诣,如近代江南最著名的刻工周容,他曾拜著名书法篆刻家吴昌硕为师学习书法B11。李月庭在镌刻秦树声所写墓志时,虚锋尽出,瘦硬挺拔,其拓本胜过墨迹,这也足见刻工的书法功底之深厚B12。   二、碑刻之刻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1.碑刻之刻工技艺的传承中国古代碑刻刻工技艺与其他工艺技术一样,沿袭父子相传,师傅带徒弟的世袭制度进行传承。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刻工分为官署刻工和民间刻工,他们对刻工的管理和技艺的传承往往存在差异。自唐代开始,刻工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民间刻工对刻石技艺往往以家族传承较为多见,从出土的碑刻实物看,有些亦为同一家族合刻而成,如乾宁二年(895)《汾阳修慈寺临坛讲律尼大德塔幢》,其刻工即为崔重忠、崔重宝、崔重资三兄弟所刻。自宋金之后,由多人合作镌刻而成,出自父子、兄弟等同一家族合刻的现象越来越流行,如金贞元元年(1153)《真定府定林禅院通法禅师塔碑》,刻工为常山段及其子段顺、段?J、其女婿张显合刻而成。此外,师徒同刻的也较多,如大德六年(1302)于旺、刘津所刻《陈氏墓碑》,其自题“常氏门弟”,其师乃是古邾石匠作头常?。B13从宋代开始,民间已出现了刻石作坊,如九江李仲宁庐山琢玉坊B14,又如宋元出现的“石匠提领”、“京兆等处采石提举”、“益都府石匠作头”、“前京兆府采石局提控”等;辽金出现的“燕京石匠提点”、“燕京通天门外供御石匠”等都是刻石作坊。这些作坊所揽业务一般在刻石中题署作坊名,如至元三十年(1293)赵诚所刻的《广禅候庙石祭几铭》,其题署“荥阳石佛店石匠B15刻石作坊。自清代乾隆开始大规模组织刻帖刻经活动,因此专业的刻石作坊越来越多,比较有影响的如“翰茂斋”、“炳文斋”、“文采斋”、“汤漱芳斋”等,而且刻石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作坊还设立了很多的分店,如清代著名的刻石作坊吴郡穆大展局总局设在上海,在南京亦设立了分号,作坊所揽业务除了刻石外,还刻书,如刻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91)《上海药业重修药庙碑》,其题署“吴郡穆大展局”。B16又如乾隆三十二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