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道上走来了巴金――悼巴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山道上走来了巴金――悼巴金.doc

从山道上走来了巴金――悼巴金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巴金老人走了。带着人们的哀思,带着人们的惋惜,带着人们的怀念,永远告别了他曾经如此热爱的世界。巴老在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当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与声誉。他去世后,几乎全国各地都在沉痛悼念这位受人尊敬与爱戴的人民作家。人们称他为文学的巨匠,作家的楷模,社会的良心。由此可见巴老作为一位作家的人格力量之巨大,他的作品作为人民心声的影响之巨大。他的去世,是中国人民的损失,尤其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巨大损失。   多年来,巴老一直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一直是几代中国作家的良师益友。许多人,其中也包括我,在文学之路上深受他作品的影响。他的健康一直受到所有中国作家的关注和祝福。去年他百岁诞辰之际,荣获国务院授予的“人民作家”光荣称号,更使作家们感到光荣与骄傲。巴老是作家队伍中难得的长寿老人,尽管近年来他一直身体不好,但大家都祝愿他长寿更长寿。所以,当收到巴金同志办公室给我发来的讣告时,我仍然感到非常突然与震惊。      一      巴老年长我31岁。作为作家,我是他晚辈的晚辈,接触他的机会也很难得。但尽管如此,在我心底里,一直还铭刻着一个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美好回忆。      那是1952年秋天,我在朝鲜中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3军司令部电台当报务员。有一天,电台里忽然得到一个消息,说作家巴金和魏巍来我们军采访,下午就要从我们电台防空洞门口经过。作为一个尚未满17岁的小报务员,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还是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读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主要人物如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以及琴表姐,个个栩栩如生。只要闭上眼睛,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眼前。他们的爱憎也成了我的爱憎。现在,写这本书的作家,还有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就要到我们军来了,就要从我门口经过,这多么令人激动啊。那天下午,我一直守候在防空洞门口的松树下,眼巴巴地望着树阴浓密的山间小道,急切地等候着他们出现。同时想着多种由头,若是能和巴金说上两句话该多好!   不一会,山道上出现几个穿军装的人,快步向我们电台门口的小路上走来。其中一个中年人大约四十七八岁,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和草绿色军装裤子,手里挽着军装上衣,显得文质彬彬。另一个年轻一些,脸色红润,步伐则比较矫捷。来到电台防空洞跟前的时候,司令部陪同的同志向我这边指指点点,说了句什么,他们就一起向我回过头来。我几乎本能地感觉到,那个戴眼镜的就是巴金!脸红红的则是魏巍。   我一下从松树下的石块上站起来,什么别的都忘了,只是望着巴金一个劲地笑。或许巴金也看到了电台门口松树下,有一个瘦小的志愿军小战士孩子气地向他笑着,便也向我笑笑,友善地挥了下手,然后就从我跟前走过,向司令部走去。我急忙奔进防空洞,高兴地大声嚷嚷:“我看见巴金了!我看见巴金了!”当天晚上,我把这情景写进了我的日记里。   当然,当时的巴金,或是我自己,都不曾想到,这个在松树下笑得那么开心的穿志愿军军服的小战士,许多年后竟然也走进了中国作家的队伍,并成了以他为主席的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这或许是一个偶然。但是,在偶然中也有着某种必然。这就是巴金的文学作品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我,吸引我走上文学之路。      二      如果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我喜爱上了现代小说,那么,这次见到巴金本人,以及后来读到他有关志愿军的作品,更使我吃惊地感觉到:原来,我们自己的战地生活,也可以成为文学!《激流》三部曲中,描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一个地主大家庭的没落,故事与人物很吸引人,但它们描写的生活离我这个山乡孩子似乎十分遥远。而巴金访问了朝鲜战地后发表的作品,则使我感到十分真实而亲近。   巴金来我军之后不久,我在《解放军文艺》和其他杂志上,先后读到了巴金写的散文《入朝散记》、《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以及《开城中立区》等作品。当时,我们部队已受命开赴西线保卫开城,读着他的作品,就好像在写我们的身边事,十分亲切感人。   后来,我又读到他的小说《团圆》,以及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片《英雄儿女》。这部作品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小说和电影写了上海一位当了劳动模范的工人老师傅,参加祖国人民慰问团来到朝鲜前线,与他曾经在白色恐怖时掩护过的共产党员、如今已成了某军政治部主任的老战友,以及他们的儿女王成、王芳在战火中团圆的故事。王成喊着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冲向敌群壮烈牺牲;而妹妹王芳忍着悲痛歌唱英雄壮举,一曲《烽烟滚滚唱英雄》,激励了无数颗战士的心。这是一部既高扬革命英雄主义,又充分展示亲情友情的好作品。我在感动之余,不由得回忆起在我们军里,像王成这样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